普惠、编制、立法,为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2019-09-10
3月15日,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教育作为国民关切的焦点之一,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两个较去年新增的“更”字,意味着现阶段国家、老百姓对于教育质量和公平的要求更高,心情愈发迫切。
对于幼教领域,备受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民办园发展、教师编制等问题,在会议期间一一得到讨论与回应。本刊择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好声音”进行梳理,透过委员代表的提案议案,看两会的聚焦能否满足民众的教育期待,诠释出教育现代化应有的内涵。
入园难、入园贵怎样解决?
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的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尽快实现目标,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重申这一主题,表明了政府全力解决老百姓“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决心。
对于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今后3到5年,将实现幼儿园学位能力全覆盖。连维良介绍,政府在保好基本、兜住底线的基础上,要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升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在能力布局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边远农村的倾斜支持,消除服务盲区。同时,政府还要更多发挥社区的作用,引导优质养老育幼服务机构进入社区。
今年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全面二孩”实施后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其中建议加强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要有序推动各地改造提升薄弱幼儿园、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和教学点,重点推进农村、老城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
“应明确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以公办为主、多元化财政资助的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提案中指出,要大力增加公办幼儿园园位。部分地区可优先确保弱势儿童小学前一年或两年的免费教育,逐步向三年延伸、向更多人群辐射。有条件的省市可直接实施学前教育的三年免费政策,逐步减轻弱势儿童家庭在幼儿教育上的经济负担。
民办园发展前景几何?
去年《若干意见》发布后,关于“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的规定,如同投入湖心的一枚石子,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受到质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幼儿园提出了基本要求,即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未来,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只要符合这三项基本要求,政府都会支持。此后3月16日發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共修改充实了83处。其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共增补了10处表述,在草案“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之后,增补了一句“依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这处增补,给民办教育界吃了一颗‘定心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说,前不久,国家提出要鼓励大力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但是,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时出现了一味追求公办园的高占比,给民办幼儿园带来了一定的恐慌。“把这句话加进来,不仅可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而且积极回应了民办教育界的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提法,表明政府将更加公平地对待公办园和民办园。柳茹说,目前,民办幼儿园数量和在园人数上都占据主体,但在获得的政府支持方面不及公办园。实现幼有所育,离不开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幼儿园的共同发展。要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学前教育,解决目前学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这三条标准的提出,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诉求,也将成为未来衡量幼儿园发展的门槛。
幼师编制、待遇怎么办?
每月工资仅2000-4000元,平均工作时间9小时以上、职称评定名额少……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我国幼儿教师的现状。他们担负着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每天在孩子左右寸步不离,许多教师都患上了声带小结、听力障碍的“职业病”。然而,职后薪水低、社会地位偏低、职称晋升困难,造成了这一群体的职业幸福感不高,人员流动性大。
柳茹说,当前,国家在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了幼儿教师一些倾斜,许多政策也在完善中,现在幼儿教师也可以参与正高级教师的评审。“然而,就拿职称评定来说,幼儿教师在机会和条件方面还是处于弱势,名额少,条件高,特别是要求论文论著、课题、研究成果等,幼儿教师普遍很难达到。”
“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学历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应当实事求是,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提出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我建议改革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建立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分层资格考试和晋升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说。刘焱建议,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考试可以分为教师助理(保育员)、初级教师、主任教师等三个层级;在分层资格考试的基础上,为幼儿园教师设计独立的职称评定晋升系统,鼓励和激发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
在加快学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柳茹建议,加强幼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即政府出台政策保障,推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落实;构建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职前职后教师培养的有机衔接;多渠道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全覆盖,支持每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至于幼师编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民盟中央建议,鼓励各地统筹利用幼、小教师编制资源,争取对学前教育进行单独列编。鼓励地方成立幼教集团,对辖区范围内非在编教师进行统一分配管理,通过政府购买幼教集团服务的形式,尽快完善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
编制问题往往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可以利用同工同酬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如果能使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待遇没有差别,编制问题就不是很突出了。“钱的问题比编制的问题更关键。”
学前教育立法“立”什么?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明显发展,但在一些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说,一些幼儿园缺乏经费、运转困难,一些园因缺乏专业合格教师,小学化现象较为普遍,或教育质量不高。
庞丽娟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政策制度等问题依然突出,适应于我国新形势下新要求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体制机制的建立,最根本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空白的现状,呼吁《学前教育法》尽快出台的声音越来越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党委书记李久存建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明确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以及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和基本权益保障。
庞丽娟提出,学前教育立法要坚持公益与普惠、政府主导、改革与创新、公平与均衡的理念,立法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和定位、职责及分工协调机制、管理体制与机构、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立法应注重确立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并多元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明确学前教师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权益与保障,以及建立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扶助制度上。
托育怎样跑出加速度?
相较于学前教育,0-3岁婴幼儿托育领域似乎更加“缓慢生长”,终于在此次两会迎来了“热度”时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现场再表态,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应该引起更高的重视,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
从供给端增加0-3岁托育服务,成了各方共识。刘焱表示,在“两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婴幼儿照护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更加突出。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体量大,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形式。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把儿童安全保障问题放在首位。在解决基本的照护服务后,要考虑到婴幼儿的发育特点,服务人员的綜合素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建议,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开展“短时看护”服务,建立公益性社区婴幼儿托育网点,探究“社区化、就近化”的托育服务模式。此外,还可支持各地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立福利性亲子教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园区等成立托育机构。
长期以来,托育行业没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缺少相关政策指导、行业标准和有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高小玫建议,面对育儿社会焦虑,不仅要补托育服务短板,更应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制度建设的高度系统谋划。高小玫认为,建立育幼制度体系,首要的是高水平重构社会托育支持体系。在具体建议上,她提出,托育服务以护育、营养、安全为要;构建社会托育服务体系,要强调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以人民为中心的托育服务,要求基本、普惠、公平、规范。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