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019-09-10许新华
许新华
一、发展现状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社旗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谋划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西部近郊生态农业区、中部优质粮油主产区、东部岗丘特色生态农业区三个功能区,确立了“菜、药、果、牧、草、烟、菌”七大特色产业,通过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力打造产业扶贫基地
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重点产业扶贫基地,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挥组织带动作用,把着力点放在打造有带动脱贫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上,创建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扶贫基地。
(三)持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产业内生脱贫动力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此基础上,有序引导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
(四)全力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以品牌、平台、质量、物流为重点,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游观光、健康养老、创意农业等产业。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招引、培育食品加工企业,有效拉长产业链条,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受农业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和农产品价格市场影响的双重挤压,加之部分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二)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没有形成县域特色的大品牌,造成产品优质不优价。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够强。企业规模小,全县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少,能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更小;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仅仅是初加工或简易包装,价格偏低、销路不畅。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导向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1.稳定粮食面积。以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主,适度扩大红薯、大豆和杂粮面积。
2.巩固发展粮食、畜牧、蔬菜3个基础产业,做大做强油料、花木、水产3个特色产业,集中打造培育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艾草)3个战略产业。
(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提升农产品品质
1.推进标准化生产。以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为重点产业,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2.发展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產业,打造具有社旗特色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3.严格产品质量监管。重点要做好源头控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管。
(三)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和特色产品深加工业,着力打造主导优势产业。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把资源和优势导入农业,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模式。
(四)以科技创新、应用为引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2.搞好人才培训。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鼓励创业创新。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五)以集约化管理为途径,降低生产成本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各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引领结构调整、产品提质和科技进步,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让沉睡的农村土地醒过来。
3.创新社会化服务。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集成示范一批节本增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健全农技推广、植保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