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问题点亮童心

2019-09-10曾悟洁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9年1期

曾悟洁

摘要:一堂语文课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就要充分关注学情,巧妙设计问题,用整合的问题、准确的问题、灵动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智慧,点亮童心。文章通过探讨整合、准确、灵动三个课堂提问的策略,旨在加深学生的思考,点亮学生的童心。

关键词:关注学情;巧妙设计;整合问题;准确问题;灵动问题;点亮童心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过分关注对文本自身知识的挖掘和文本价值的体现,不仅禁锢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还使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成为奢谈,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对话状态自然就难以出现。因此,教师要改变提问策略,巧妙设计问题,这样才能点亮学生的童心,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奇妙世界。

一、整合——问题要化繁为简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多次提问。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篇课文时,它的写作特色在于由事及理,对比分明。对于这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问题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有效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散思维,领悟到白然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教师为了将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说透,设置了以下四个问题:(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2)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们真是恨透了狼?(3)没有了狼,鹿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你对狼和鹿有什么新的认识?整节课下来,初步统计大约有四个大问题,十几个小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烦琐,还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学生无法通过实实在在的品词析句悟出精髓,实现对文本内涵的独到叩问。

教师应该重新解读文本,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把问题整合聚焦到森林前后的变化上面。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当狼和鹿共存时,你看到了怎样的森林?”“没有了狼,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森林?”和次问题——“面对这样的差异,人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把重点放在森林前后的对比上,用整合的问题替代琐碎的提问,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自然就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这样化繁为简的问题设计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教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说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以这样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质量,加深思考的层次,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埋下伏笔。

二、准确——问题要化空为实

所谓化空为实,就是指提问不问大而化之的无效问题,而是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训练学生的能力去问。因此,问题要问得准确、问得实在,问到学生的心里去,问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笔者还以《狼和鹿》这篇课文来举例,看下面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阅读第一自然段,当狼和鹿共存于森林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凯巴伯森林?

生1:我看到了小鸟在枝头唱歌,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师:生1读出了教材上对森林的描写。那么,你们还从第一自然段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2:我看到了鹿群的后面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

两名学生分别把第一自然段对森林的描写读了出来,但是为什么不能深入思考,谈谈感受,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呢?当教师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这个问题时,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只问了“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把课文中的描述读出来,当然不会继续往下深谈,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学生只读文本,不谈感受。

基于此,教师可以改进提问,变空洞的问题为实实在在的促学训练点,下面是改进提问后的教学片断。

师:阅读第一自然段,当狼和鹿共存于森林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凯巴伯森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读出你的理解。

生3:我从“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这句看到了美丽的、自由自在的森林。小鸟在歌唱,小鹿在玩耍嬉戏,是多么自由自在啊!

师:瞧,你读出了自由自在的森林!还有谁想说说?

生4:除了自由自在,我还读出了生机勃勃的森林。因为树木长得很茂盛,小动物们又生活得自由自在,無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师:你能带着感受读读吗?说得多好,读得多美!

生5:我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我从“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是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中看到了充满杀气的森林,因为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想吃掉鹿。

师:生5的体会不一样哦,试带着感受读读。

生6:我认为森林不仅充满杀气,还很可怕。因为鹿随时都要警惕狼,有可能在喝水时、嬉戏时就被狼盯上了。我来读给大家听。

精彩的课堂对话让文本顿时灵动起来,仿佛生机勃勃的森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样!修改后的问题虽然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却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对比这两个问题,前者只是笼统地提问了学生对此自然段的理解,既没有告诉他们学习方法,又没有引导他们自主地在读中感悟;而后者在问出“你看到了怎样的凯巴伯森林”后,又用“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来补充,告诉学生学习段落要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的方法,接着还强调了“试读出你的理解”,这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不仅能畅谈感受,还能读得绘声绘色。

三、灵动——问题旨在培养多元思维

培养多元思维的提问特点是非唯一的答案和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样的问题更具开放性,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

例如,在《狼和鹿》这篇课文最后,教师往往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凯巴伯森林门口设立一块告示牌,你会在上面写些什么?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大部分都会写请大家不要再捕杀狼了,这样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问题提问角度非常单一,不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性。同样是读写结合,教师为何不设计一些能够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的提问呢?且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发生在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自己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白由朗读。

师:读到这里,你会对世界上其他像罗斯福这样,犯类似错误的人们说些什么呢?试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一说。

我是一只狼,我想对会犯类似错误的人们说:_____。

我是一只鹿,我想对会犯类似错误的人们说:_____。

我是会犯类似错误的人们,我想说:_____。

生7:如果我是一只狼,我肯定会对那些犯类似错误的人说:看见了吧,你们杀了我们,却导致鹿大量病死,森林一片枯黄,你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啊!

師:瞧,你对罪魁祸首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8:如果我是一只小鹿,我肯定会对那些犯类似错误的人说:我们知道你们是爱护我们的,但是最终却害惨了我们,希望你们今后别再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了,让我们在生物链中白然生存吧!

生9:如果我是会犯类似错误的人们,我肯定会买很多野狼放进凯巴伯森林,让生态重新平衡起来,不再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了。

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啊!

生10:我不仅会采取改进措施,还会向全世界呼吁,用这个真实的例子让大家都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教师问题问得灵活,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他们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放飞想象,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趣。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领悟得更加透彻,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思考每个问题,通过课堂的巧妙提问点亮学生的慧心,那么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莫丽茨.小学经典课文读赏仿[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2]王莉.且行且思:悠然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毛亚芹.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巧问[J].吉林教育,2010 (33).

[4]朱同意.语文课堂巧问 训练学生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