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2019-09-10王晓红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世界产业格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迁移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将重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入发展将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但世界经济也将面临长期低速增长、重大挑战与日俱增、保护主义加剧、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博弈加剧等挑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国内消费市场日益强大,贸易投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金融开放稳步推進。但也面临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老龄化社会加速等挑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
作者简介: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断赋予经济全球化以新内涵,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发展格局、竞争格局、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我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①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新常态下的新一轮结构调整及动能转换不断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活力,这些都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形势骤变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为此,准确研判局势,对于“十四五”时期深刻领会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国际环境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旋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平衡、普惠、融合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连通、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地球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秩序变革;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将继续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
1.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第一,以数字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和新能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版图,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5G、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将赋予生产和消费新的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服务和制造方式,大幅提高生产率。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开发等新技术广泛渗透,正在引发群体性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谁能抢占科技制高点,谁就能站在产业变革前沿,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以求在新的技术变革中抢占先机,
2015 年12 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新战略》,详细论述了未来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新战略。2014 年12 月,英国政府发布《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战略,把科学和创新置于英国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位置。2016年1月,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欧盟发布了《2015—2020欧洲研究区发展路线图》。尤其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纷纷发力
2016年2月,美国发布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规划》。2016年10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2016年5月,美国政府发布了《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2015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量子技术国家战略》和《英国量子技术路线图》,将量子技术发展提升至影响未来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地位。2016年3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2018年,德国政府发布《高技术战略2025》(HTS 2025),作为德国未来高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德国政府为继续促进研究和创新而确定的战略框架。2015年1月,日本国家机器人革命推进小组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拟通过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和六大重要举措达成三大战略目标,使日本实现机器人革命。。经合组织(OECD)《2015经合组织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其80%的成员国已经构建了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框架。
第二,数字经济成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并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投资发展格局。江小涓研究表明,数字化颠覆了传统理论对服务业低效率、高成本的判断,带动服务业生产效率和全球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极为显著。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据有关报告显示,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其中,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31.7%。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500亿美元,同比增长50%;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额超过4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70%。据预测,2017—2022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到2020年将超过2000亿美元。
数据来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2016年5月25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交易白皮书》;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2018)》。产业发展融合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组织方式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将成为重要特征。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方式向开放融合、共创分享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第三,数字技术将推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成本优势转化、效率提高、结构调整和规则变革。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不断涌现,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并催生新的贸易规则和监管模式。国际贸易正在从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比较优势向以创新为主导的技术比较优势转换。据麦肯锡预测,当前只有18%的商品贸易基于“劳动力成本套利”,
麦肯锡:《转型中的全球化:贸易和价值链的未来》,2019年1月22日。自动化、人工智能将使越来越多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全球价值链中研发、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份额上升,这一趋势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都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入发展将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随着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发展,同一产品由“一国生产变成多国生产”,研发、设计、制造、流通、销售、结算等各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由此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以“三链”为核心推动全球生产、服务、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发展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对“三链”的掌控能力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三链”的不断发展导致全球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区域内贸易增多,全球贸易由以最终品贸易为主向中间品贸易为主转变,价值链区域化布局的特征日趋明显。目前,全球货物贸易中约70%以上是中间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2007—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的中间品大多占进口总额的60%以上。2013年以来,区域内全球商品贸易份额增加了2.7个百分点,尤其是亚洲和欧盟28国发展最为明显。这一趋势导致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特征,一是各类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不断增多;二是不断形成以FTA为主导的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三是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朝着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方向创新变革。
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重塑全球发展格局
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比接近40%。
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7月25日。预计到2035年占比将达60%,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比重也将大幅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新兴经济体11国(E11)的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将超过4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计算,2018年E11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约为5.1%。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018年“金砖五國”GDP为20.3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24.3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根据IMF预测数据计算得出。2018年中国、印度两国是增速最高的经济体分别达6.6%和7.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3%。
根据IMF预测数据估算,2018年中国GDP为13.6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6.25%,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为27.04%;印度GDP为2.9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54%,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为5.74%。到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到61.7%,这个动力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第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预计到2025年,新兴市场将消费全球近2/3的制成品,其中包括汽车、建筑和机械等产品;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以上,中国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5%。
该数据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数据计算得出。据麦肯锡预测,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以上,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消费量的35%。日本、德国和美国将42%的汽车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45%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商品、服务、金融、人员等要素流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中国之外,印度、东南亚、拉美成为正在崛起的电商消费市场,到2020年这三大电商市场都将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第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国际投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从吸收外资来看,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下降13%至1.3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经济体的FDI下降27%至5570亿美元,为连续第三年下降,美国FDI流入量下降9%至2520亿美元;而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FDI达7060亿美元,增长2%,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资流入增长4%,成为全球外资流入最多的地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9月10日。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2018年有109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中26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超过1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投资竞争力报告》,http://www.worldbank.org/en/topic/competitiveness/publication/global investment competitiveness report。
第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逐步提高。近年来,由发展中国家推动的国际经济合作议程大幅增加。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东盟发起的“东盟+”合作机制(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金砖国家合作发起的“新发展银行”、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AFCFTA)等。新兴经济体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度不断增强。2016年9月金砖五国签署《金砖国家经贸合作行动纲领》,就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经济技术合作以及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反对保护主义等达成了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势必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以寻求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新平衡。
3.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迁移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从大西洋向亚太地区转移,“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开始显现。2018年东盟和中日韩的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7%。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GDP之和占世界比重从1980年的46.3%上升到2018年的60.5%。根据WTO测算,到2030年全球2/3以上的中产阶层集中在亚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消费能力的增长将使亚太地区成为西方品牌战略布局的重点。西太平洋地区在迈向世界经济重心的同时也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点。
4.“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将重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到2035年,美国仍保持世界综合国力领先地位,中国将后来居上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欧盟、日本继续保持强国地位,金砖国家将成为多极化的重要力量。这一世界格局既不同于二战结束后形成的“美苏两极”,也不同于苏联解体后的“美国一股独大”,将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平衡、民主的方向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及话语权不断提高。由于美国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做法对其全球领导力和公信力产生损害,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发挥影响力,这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有所作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与日俱增。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将继续缓慢前行,金融风险不断上升,能源、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大国博弈竞争加剧,保护主义仍是贸易投资增长的主要威胁。
1.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将长期延续低速增长态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长周期低速增长,全球GDP、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平均增速分别为2.39%、3.41%和-0.48%。
前两项为IMF数据,后一项为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未来较长时期将延续放缓态势。
第一,全球经济保持低速增长。目前全球70%地区的经济正在放缓,2018年世界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3.7%。受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等影响,IMF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3.7%下调至3.2%。多数机构预测2020—2030年全球经济增速在2%~3%之间。
普华永道预测,2020—2030年和2030—2040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2.7%和2.5%;美国大企业联合会预测,2018—2022年和2023—2027年全球經济平均增速分别为3.0% 和2.8%;经济学人智库的数据显示,2020—2030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为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2020—203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为2.6%。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在1.7%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速在4.9%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
第二,全球贸易增速大幅减慢。受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WTO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3.0%。根据WTO测算,受贸易摩擦升级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影响,将2019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3.7%下调至2.6%,2019—2020年全球贸易增长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和进口预计将分别增长3.4%和3.6%;发达经济体出口和进口增速预计为2.1%和1.9%。此外,贸易壁垒增加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影响新技术传播的速度,最终导致全球生产率下降和福利减少。
第三,投资增长动能减弱与引资竞争并存。发达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导致跨国公司主导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明显放缓。从流动性环境来看,预计美联储2019 年将加息3次,欧洲央行也将逐步缩减量化宽松规模,路透社预计各国央行2019年计划从市场撤出的资金规模将超过注资规模。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纷纷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导致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在发展中经济体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积极吸引产业回流。因此,无论是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还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全球投资者的优惠措施。
2.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日俱增
第一,老龄化社会加快和人口增速放缓并行,导致人口红利下降。根据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由2015年的73.5亿人增长至2035年的88.9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将由2015年的8.3%上升到2035年的13%。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17年6月21日。发达国家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部分发展中国家总体也呈现这一趋势。2035年美国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未成年人口。全球生育率下降,未来20年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人类面临的安全性风险日益突出。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及环境治理、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新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随着超过世界人口8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全球资源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此外,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暴力恶性案件增多,反恐仍然是维护世界安全的重中之重。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加剧全球贫富分化。要素资源向优势国家和地区集中,落后国家更加边缘化;财富分配出现两极化,利润分配向投资者、特别是大投资者高度倾斜;产业转移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扩大等。
3.保护主义加剧导致贸易投资摩擦增多
一些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有增无减,尤其是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横行,采取不断加征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限制等措施导致世界贸易投资摩擦频发,全球价值链体系受到影响,WTO多边体制遭遇挑战。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保护主义措施736项,较2014年增加近50%;2017年又有837项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出台。美欧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创新、产业等方面不断制定新的规则标准,其中许多限制措施是针对中国的。
一方面,以国家安全审查为由限制准入的领域越来越多。如,美国对外资进入国防、航空、海运、电信、金融、能源、资源开发、原子能开发及制造业等领域均设有禁止或限制措施。欧洲议会于2018年5月通过对部分关键领域和行业投资进行安全审查的新议案,将审查范围由安全和公共秩序领域扩展至媒体、能源、供水、交通网络等行业,并将汽车、铁路、航空航天和信息通信技术列为“关键和战略技术”。该议案还把欧盟企业是否在外资来源国享有对等市场准入作为安全审查的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以“公平贸易”为由发动贸易摩擦。中国是贸易救济措施的首要目标国,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7年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5起,涉案金额110亿美元,遭遇美国发起337调查24起,涉案金额超过25亿美元。
4.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西方国家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的呼声与日俱增。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指出,93%的受访者认为大国间的政治或经济对抗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中美战略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美国对于位居“老二”的中国已经“忧心忡忡”,对华战略由“竞争伙伴”向“竞争对手”转变已经成为新的“華盛顿共识”,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并定位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10月本课题组赴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调研,对方均证实了这一观点。2018年12月美国前国务卿佐利克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进行交流,明确指出,“中国现在发展的太快让美国感到很焦虑,中国刚刚加入WTO的靴子已经不适合了”。 对中国全面遏制的势头已经显现。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通过201、232、301调查不断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安全等多领域、全方位围堵。美国前国务卿霍马茨认为,美中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已从一个依靠劳动密集产业竞争的国家发展成为在高端技术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的国家,并且通过这些技术极大增加了中国在安全和军事上的实力。二是美国希望中国在政治上与美国及西方国家融合的想法落空,即‘华盛顿共识’宣告失败。”
2018年12月14日美国前国务卿霍马茨访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时的讲话。欧盟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已成为竞争者,并将中国定为全球重要的行动者和领先的技术力量。
5.美国霸权主义使全球经济治理遭遇挑战
二战以来,联合国、WTO、IMF、世界银行等多边国际组织构成的全球治理格局适应全球化需要,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但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已经成为逆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美国优先”战略驱动下,采取了一系列“退群”行动和诸多单边主义措施。2017年以来,美国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联、中导条约等组织。公然违背WTO多边体制,不断与世界各国挑起贸易摩擦,并认为WTO“完全是一场灾难”。美国不断颠覆和挑战现有秩序,在各种条约和国际组织中减少承担义务,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事实上削弱了多边平台的协调效果。
二、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及挑战
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贸易投资大国地位更加稳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日益强大,发展韧性和回旋余地不断加大,这些都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基本国情短期之内不会改变。中国综合实力与美日欧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等等。这些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一)主要优势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增长新动能正在形成,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日益强大,发展韧性和回旋余地不断加大。这些优势都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第一,从经济总量来看。2018年我国GDP为900309亿元(1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6.3%,占世界总量的16%;人均GDP为64644元。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将上升到20%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兴大国的竞争力升级战略(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页。到2035年我国GDP将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经济比重约23%,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据普华永道2017年对占全球经济总量85%的32个最大的经济体进行了分析预测,到2030年美国、中国、印度的GDP分别达到23.48万亿美元、26.5万亿美元、7.84万亿美元。据英国伦敦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到2035年美国、中国、印度的GDP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35万亿美元、6.2万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预测,我国GDP将在2030—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达到30万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巨大的经济规模使我国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变量,有利于主动塑造外部环境。
第二,从产业优势来看。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同时具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是任何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2018年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占比分别达到7.2%、29.41%、52.16%,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2019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3%。中国成为几乎所有商品生产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占全球总产量超过20%,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来看,中国已经越过贴牌生产(OEM)阶段,越来越多的中间品生产、研发设计在国内进行,许多行业已经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到2035年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用三个10年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到2045年,综合指数率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从新经济成长来看,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和8.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0.1%、网上零售额增长23.9%。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重为6.9%,高于发达国家5.5%和发展中国家4.9%的平均水平。
G20互联网课题组:《国家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知识库网,2016年9月10日。
中国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从而为参与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第三,从企业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国际化经营实践,已经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企业,将在构建以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龙头作用。2018年《財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中,中国企业有120家,仅次于美国(126家)居第二位。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显示,中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第三位。
第四,从创新能力来看。中国已经跻身于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行列,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质变飞跃,到2035年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2018年10月30日在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表示,科技部正谋划编制《2021—2035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18年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实用新型专利147.9万件、外观设计专利5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中国研发(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占GDP比重的2.18%,占全球研发比重为13.5%,居世界第二位。通讯设备、航天、高铁、特高压输变电、超算、核能等领域已有全球一流技术,5G等重要技术领域和互联网商业已世界领先。截至2018年,中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1个,累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80个。
第五,从人力资源来看。中国知识型人才规模大、结构丰富,为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和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2018年中国科技研究人员总数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中国毕业的大学生820万人、研究生60.4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在学博士生39万人、在学硕士234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313.2万人,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达66.21万人、回国留学人员51.9万人,目前有153.39万人在国外学习和研究。
第六,从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水平来看。中国基础设施居世界先进水平,2018年拥有铁路13.1万公里、公路485.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的2/3;高速公路里程14.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港口吞吐量133亿吨、光纤光缆31734.5万芯千米。2018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继续增长空间较大。
第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
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2035年将是美国的2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居世界第一;目前约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1/3,占全球纺织品和服装消费的40%,销售汽车比欧洲多40%、比美国多65%。据麦肯锡研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成为全球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到2030年全球城市消费每1美元,他们将占12美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转型中的全球化:贸易和价值链的未来》,搜狐网,2019年4月16日。日益强大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中国吸收优质外资,也有利于在塑造国际贸易规则方面不断提升话语权。
2.贸易投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
第一,贸易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4.62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1.75%。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2.1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截至2019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31037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0.1%。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中国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进出口合计占总额的48.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拉丁美洲进出口合计占总额的38.5%。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额5.24万亿元,连续五年列全球第二位;其中,服务出口1.77万亿元,服务进口3.47万亿元,服务贸易逆差额1.7万亿元。以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新兴贸易方式快速发展。2018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达1347亿元,同比增长50%。2017年中国数字化产品等出口约236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出口板块;据预测,到2030年将增长207%达7260亿美元,其中数字化产品出口价值增长将超过3倍,
全球化智库、韩礼士基金会:《数字革命:中国如何在国内外吸引数字贸易机会》,知识库网,2019年3月28日。电商出口及数字应用程序出口是主要增长动力。
第二,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中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促进政策,连续多年吸收外资居世界前列。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1349.7亿美元,列全球第二位;截至2018年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1万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结构、扩大贸易、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2018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968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2.57%;外资企业占中国工业产值的1/4、财政税收的1/5、城镇就业的1/7。2018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总额比重达23.5%,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超过2000家。
第三,企业“走出去”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FDI主要输出国,2012—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连续7年居世界前三位,2018年为1430.4亿美元,同比增长4.2%,居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中国在境外共设立企业超过4万家,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98万亿美元,列全球第三位,全球占比5.9%,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对外投资结构正在由资源获取型向技术引领型和构建全球价值链转变。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批发零售以及采矿四大行业分别占35.5%、13.4%、8.6%和7.7%。2002—201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年均增速超过20%。2018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690.4亿美元,创造当地84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70亿美元。截至2019年9月,中国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通过确认考核的合作区入区企业共计933家,累计投资209.6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2.8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4.7万个。
第四,“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我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4月26日。已经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经过5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截至2018年中国累计与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达64691.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900亿美元。其中,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26万亿美元,占比27.4%;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占比13%;在沿线63个国家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比52%。中国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了5个自贸协定,与21个沿线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超过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促进了沿线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合作共赢。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化,人文和社会根基日益稳固。
第五,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自由贸易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2019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2011年的180项减至40项,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由2013年的190项减至37项。在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2018年中国營商环境由78位上升到第46位。2019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成为我国外商投资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全球自贸区战略成为中国扩大市场空间、探索国际经贸新规则的重要平台。截至2019年中国已签署了17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
3.对外金融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进展。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稳步增长,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5.85万亿元,同比增长46%,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全球的网络基本建成。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信誉逐步提高,2016年10月人民币被正式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居第三位。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储备总额1925.4亿美元,同比增长78%。截至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9年2月21日。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8年人民币存款6150.17亿元,人民币清算业务排名全球第一,占比高达75.58%。伦敦成为亚洲以外最大的清算中心。
第二,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已经拓展至人民币清算、出口信保融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方面。2018年中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3.3亿美元,中国银行共拥有548家海外分支机构,横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在4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26家机构,与14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2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1家分支机构。
第三,金融服务领域大幅放宽外资准入。截至2017 年,有14 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8 家外商独资银行、1 家合资银行,有30 个国家和地区的73 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22 家分行。截至2018年6月,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下设各级分支机构1800多家。中国将大幅取消金融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为境外金融机构拓展国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中国已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有力倡导者。中国主导发起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截至2018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批准的项目总金额80亿美元,亚投行成员总数93个,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如孟加拉国的电力配送升级扩容、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贫民窟升级、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塔吉克斯坦的公路等。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6年1月在IMF中所占份额为6.4%,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第三位。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综合国力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美国人均GDP约6.3万美元,是中国的6.5 倍。2017年美国军费开支为6208亿美元,是中国的4.12倍;劳动生产率为101101美元,是中国的12倍。美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8位,高于中国38位;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序。美国创新能力列第一位,中国列17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2018年7月10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排名第17位。。美国人均教育经费是中国的8倍,高等教育入学率是中国的2倍,全球百强大学是中国的8倍,留学人数是中国的5.2倍。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仍是“短板”。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创历史高位仅为5.7%,但美国、英国、韩国达17%,日本达12%。目前90%的芯片依赖进口,2018年中国进口芯片达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发动机、液压元件、传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美国和欧盟在IT、物联网、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人交通工具、生物技术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世界领先企业。根据《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2017)》测算,中国前100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总量比重为45%,而美日欧发达经济体这一比重高达90%左右。
第三,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去一降一补”综合反映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在家电、手机、电脑、水泥、钢铁、工程机械、造船、汽车、摩托车、服装制鞋、玩具、建筑陶瓷等诸多行业产能居世界首位,但普遍存在先进产能供给不足,落后淘汰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新经济虽然增速高,但规模总体较小,目前仅占GDP比重的16左右。
目前新经济的统计口径共包括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大类。2015、2016、2017年新经济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8 %、15.3%和15.7%。
第四,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连续17年居全球能源消费增长首位,2017年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23.2%,其中煤炭占60%。中国已成为原油、天然气最大进口国,2018年进口原油4.62亿吨、天然气9039万吨,进口依存度分别為70.9%和45.3%。预计未来几年进口天然气将占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50%以上,进口铁矿砂占世界贸易比重达65%。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持续。
第五,老龄化社会加速导致人口红利逐步下降。“未富先老”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729万人,占比64.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比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比11.9%。到2035年中国将有4亿老年人。这一趋势将导致中国人力成本上升,对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2.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4月26日。
3.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7月25日。
4.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5.张蕴岭、马天月:《新全球化发展与中国海外投资策略》,《全球化》2019年第6期。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兴大国的竞争力升级战略(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版。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