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解释”在高中课堂的培养

2019-09-10陈敏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培养

陈敏

【摘要】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高考的考查越显突出,史学工作者对它的研究也呈井喷之势。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对高考的研究,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从“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解释”三大方面去探索它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

【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 历史解释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004-02

0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全面而深入的,选择题的第26、29、31、32、33、35题和非选择题的第42、45、46、47题都直接或间接考查。所以,探索在高中课堂上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能否把它融入高中课堂,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概念和能力要求,以及史学界众多专家对它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并且在“附录1”进行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四个层次水平划分。许多专家也对“历史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邓京力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冯一下将“探明历史因果”、“分解历史事物”、“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判”作为历史解释的四个要点。等等。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众多专家的解读,结合笔者对其理解,个人认为可分为三类型的历史解释: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解释。三者分别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高考的研究,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探索“历史解释”在高中课堂的培养。

一、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的培养

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是通过史实描述来解释问题,是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相结合进行客观的如实的解释,不可添加个人主观意识在里面。其最佳方式是重现历史、移情体验。如问题:“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教学设计如下:

材料一:欧洲中世纪各个阶级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比较固定,统治阶级随便加重下属的负担和对百姓的压榨,往往会受到强有力地抵制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要想获得额外的好处,就得主要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葡萄牙历史学家萨拉依瓦就曾提到,扩张运动是由于国内找不到有理想报酬的机会而引起的一场向国外迁移的运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15世纪,欧洲几乎所有大国都有严重的内部问题亟待处理:德意志和意大利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英国和法国的专制王权有待建立。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已成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国,这就使它们能够运用国家机器去发展航海业。如西班牙王室为哥伦布四次远洋备足了所需物品;葡萄牙历届国王都积极为远洋准备物资,在1497年就为达·伽马远航探险备足了三年的生活用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资源短缺促使葡萄牙最早进行海外探险,进而带动了西班牙的航海事业。两国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15世纪以来,伊比利亚国家的航海有一个基本特点,即航海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活动,而是举国一致的追求,因为对外扩张能够给社会各个阶层带来利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国王们可以借此扩大领土,获得更多财富,也可以把社会上那些心态不满的人引向国外;贵族们可以得到抢劫、掠夺的机会;商人可以扩大市场,增加贸易量;普通百姓希望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问题:“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个看起来好像是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但实质是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根据上述七段材料,直接总结出各段主旨,就找到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原因。实际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这些原因包括教材里面讲到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提高,绘制相对准确的地图,两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等等。还高于教材,补充了教材以外的一些“原因”,如材料一里总结出来的:可以从国外取得额外好处和报酬;材料二讲到的两国中央集权的王朝建立相对比较早,有足够权力支持航海业;材料四指出国内各阶层都希望开拓海外,各取所需等等。这些“原因”从材料中直接找出来,没有添加任何个人主观意识,与教材相印证,体现了真实的史料。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基于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这一学科素养。

二、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的培养

“历史解释的产生,是出于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是还原历史事物的本身,而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则是探究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以果寻因,基于史料信息,构建历史解释。如问题:“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新航路开辟是近代世界历史的开始”。这个论题的“果”是“新航路开辟是近代世界历史的开始”,“因”则要从史料和所学知识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材料二: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经济史权威估计,以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美洲白银18世纪产量约为74000吨,其中有52000吨运抵欧洲,其中40%运往亚洲。另外留在美洲本土的白银约有3000吨横渡太平洋经马尼拉运抵中国。如果再加上日本和其他生产方式的白银,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弗兰克《白银资本》序

材料三: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罗荣渠教授为《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用还原客观事实的历史解释来总结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是:新航路开辟的部分影响。包括材料一中人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地图更接近事实、科学,以及带来全球的众多变化;材料二讲明了白银在全球的流通;材料三讲明了世界文明的大融合。

但用探索因果关系的历史解释来论证则不一样,先定了“果”:“新航路开辟是近代世界历史的开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去论证“因”。这就体现了“为什么”的问题回答,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回答。通过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去论证,学生不难得出“新航路开辟是近代世界历史的开始”这一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史料及全面掌握所学知识,进行信息的处理,有的放矢去认证,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培养了“历史解释”这一学科素养。

三、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解释的培养

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解释是历史解释的最终目标,它将史学赋予于现实意义,是历史教育的最高目的。它的培养要遵循唯物史观为前题,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需求。如问题:“哥伦布等人是英雄,还是强盗”?教学设计如下:

材料一:我们却做了些什么呢?煽动仇恨、疯狂掠夺,大肆屠杀、糟蹋破坏……而对这真实的一切,我们的海军上将(哥伦布)却熟视无睹,对他的手下听之任之……从1494年到1508年间,由于战争、贩卖奴隶和开采金矿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这真让我们的后人无法想象。

——拉斯卡塞斯《印第安人史》

材料三:在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牌。碑上载有这样的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亚号,在埃尔卡诺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费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来自百度文库

材料四:1968年美国通过法案将哥伦布日定为全国公众假日。但自从有了哥伦布日,确一天也没消停,因为它引起美洲原住民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印地安族人的抗议,拉美国家人民也普遍表示不满,委内瑞拉的查维斯总统甚至公开宣称:哥伦布是和希特勒一样的人物。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算把10月12日定为全球纪念日。但拉美国家的抗议声很快就出现在安理会,因为它们把这一天看成是“种族日”、“耻辱日”。最后,欧美国家做出妥协,建议把这一天定为“美洲相遇日”。

——来自百度文库

这一问题的探索,首先要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前提,一分为二去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用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去看与用革命史观或民族史观去看是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结合时代精神去看,材料四中联合国的最终做法是妥当的,是符合国际精神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或辩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自己搜集材料进行论证,最终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结论。但在这一研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过程,学生养成的这些学习能力及世界观将影响其一生,这就是历史教育的归宿,这是“历史解释”养成的最高目标。

“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近年,特别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以来,呈井喷之势,但根据其“附录1”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四个层次水平划分,笔者认为对它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間,而且对四个层次水平的实践还是有待大量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的研究,从以上三大方面尝试去探索它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希望能找到最佳的途径,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2]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内容要点——“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

[3]王加丰.历史解释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2).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培养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