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杨万里
杨万里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使用“课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正在为广大西部农村教师所广泛采用。然而,很多基层学校教师的观念、条件及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都不是很到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了自身价值、人机关系处置失当等误区。因此,教育教学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得将信息技术与当前的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教育;课程整合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技术素养不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中指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与学生的学习工具。而我们的现态是:老教师连开机都不会,中年教师也只会简单的操作,学生更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如何能让信息技术当作教与学的工作?
二是变传统黑板为电子黑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表示自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那么他们是如何做的呢?在课件的制作中照抄书本,把书本上的所有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做表面上是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学生的训练量,做到了“省时、省力”,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三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我所在的学校已基本上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教师们也都愿意并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虽然有一些收获,但有些教师在“整合”中仍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仅仅停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
四是崇尚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传统教学。在学校里,一些教师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该淘汰了,其实并非如此。例如,我听过的一节二年级数学课——《1千米有多长》,这位教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技术,他带着学生在学校操场里用自制的1米的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会1千米有多长。整节课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但却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1千米有多长,可以说课讲得非常成功。这说明传统的教学形式依旧有着它该有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运用信息技术。
二、解决对策
一是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由教师自己创新设计,并制作课件,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理想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种水平,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关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2,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学习。3.培训采取参与式培训,要做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4.将信息技术课落到实处,让学生不但有课上,还能有机上。
二是转变思想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实现两者的整体化,要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以学生为主导。多媒体课件不应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演示,而应该根据需要,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课堂教学。多年以来,不管是学校组织的公开课,還是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都要求采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传统的上课模式连参加活动的机会都没有。我认为,优质课大赛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学内容,因此,此类大赛不应加上“信息技术手段”这一条要求。
总之,随着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探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当下农村学校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努力探求,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