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9-09-10李金玉
李金玉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发了我们教育人的思考——教育价值是什么?毫无疑问,答案指向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指向所有人的发展。
李镇西老师的报告,说理深刻,他的教育理念和“刷题应试”背道而驰,他的立场异常坚定:“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是最高价值。”但人在这儿不是抽象的,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如果我们认同这种观点,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來的无限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是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是有独立价值的,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12年的中小学教育,分数是最高价值,而非人。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使儿童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在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漫长的12年中,人失落了。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
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这样问更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教育中,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就算是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不是专门为了培养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而进行教学。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享受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
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传递知识?
因此,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
“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有意思”就是要有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如沐春风,让孩子们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一堂课刚开始怎么就下课了……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
什么叫“有意义”?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育当然要有意义——教书育人嘛!失去意义就没有教育。
但还得“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义,但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教育还要有意思!怎样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儿童情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我们的学校、教室应该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
我们的活动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发展潜能……
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