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梦中的桃花源
2019-09-10王宁
王宁
摘 要:21世纪初格非呕心十余年的新作《人面桃花》问世,且与随后问世《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合称“江南三部曲”,并在2015年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在保持以往先锋小说风格的同时,注重情节的构造、语言的巧妙和小说的整体把握,更加注重了对人物,尤其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描写。人是社会的主体,知识分子更是这个主体的典型代表,研究分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无疑对我们研究小说,研究文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人面桃花》;知识分子;桃花源;陆秀米;梦境
晚清是中国社会被迫由闭关锁国向“门户开放”的转型阶段,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由“学而优则仕”到“师夷长技”思想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转型也必然会影响生活其中的人,尤其是关心国家大事却又无所适从的知识分子。动荡的时代造就了当时文人的特殊心理,也正因此通过研究分析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走进、了解那个动荡的年代。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的知识分子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人面桃花》主要讲述了清末生长于江浙普济一个快要破败的乡绅之家的女主人公陆秀米传奇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期间无论是少女时期与“表哥”张季元的接触、爱慕还是被绑花田舍后与韩六朝夕相处的经历,见证花田舍的破灭或是在看了张季元的日记后,东渡日本重回普济后,在普济建立学堂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小社会都体现了一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的心路历程。
一、痴人说梦——《人面桃花》中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在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点是“学而优则仕”,然而当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时候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往往又会选择归隐、避世。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他们的归隐田园又真的是看破红尘,远离一切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格非《人面桃花》中的陆侃和王观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从他们二人的经历中看出端倪。
(一)阁楼中的陆侃
“父亲从楼上下来了”?譹?訛小说故事的开端便以父亲的下楼开始了,读及下文我们知晓:父亲平时是极少下楼的,除了每年的正月初一接受全家的贺拜。小说开头就极大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了悬念,预示着一场大变革的开始。在女儿陆秀米眼中“他原本就是一个活僵尸,口眼歪斜,流涎不断,连咳嗽一声都要喘息半天”?譺?訛,然而今天父亲自己却神气活现的没事人似的走下楼来,还拎着一只笨重的藤条箱。那么父亲为什么要出走?他又是怎样疯的呢?
对于父亲的发疯,秀米认为“四只碗同时跳离了桌面,也许是父亲发疯的真正原因”,翠莲认为“都是韩昌黎的那张狗屁桃源图惹出的事”?譻?訛,喜鹊却回答“就这么疯了呗”,而宝琛说:“天底下的读书人,原本就是一群疯子。”陆侃中过进士,做过州官,当过府学教授,文化水平可以说是比较高,但是一张“桃源图”却能改变他的一生。他深信普济就是陶渊明文中桃花源的所在之地,于是他效仿前人,要为村里修建一条风雨长廊,在村里种植漫山遍野的桃树,将普济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这一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耻笑,母亲在茶余饭后曾多次提起,每次说起来都会歇斯底里地笑。而镇子里的老学究、秀米的老师丁树则说:“桃源胜境,天上或有,人间所无,世上只有这等蠢材,才会这样去胡思乱想,白白让自己发了疯。”?譼?訛无论是谁的解释仿佛都是可信的,但又不完全正确。破旧的阁楼是陆侃的精神家园,那张“桃源图”则是他的精神食粮,陆侃终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桃源”般的美梦,企图在自己的家乡完成自己的梦想。殊不知,在那个时代即使无论是自己的亲人(母亲),或是同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丁树则亦或是他想要造福的普通百姓,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都在嘲笑他的痴人说梦。
对于父亲而言,重要的东西无非两样,一样是上文提及的丁树则赠与的传为韩昌黎真迹的“桃源图”,而另一样则是忘忧釜。这只瓦釜是陆侃从一个叫花子手中购得,“釜”本是一种器物,可以直接用来煮、炒、炖等。可是“釜”之前,加了“忘忧”二字却为这个不起眼的物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忘忧”从字面看来是忘却忧愁,却和陆侃珍藏的“桃源图”相得益彰,陆侃每每看忘忧釜都出神,他翻来覆去地看它,口中喃喃自语:“宝贝,宝贝,可真是宝贝。”当表哥张季元见到这只瓦釜时也被其惊艳,详细的向秀米解释了它的来历,秀米也仿佛感受到瓦釜带来的安宁祥和的情景,忘忧釜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它也只不过是传统文人抒发情感,表明心志的幌子。名义上的“忘忧”只不过是自己仕途不顺,逃避现实的借口。
“他要在普济造一条风雨长廊,把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连接起来……普济人就可,免除日晒雨淋之苦了。”?譽?訛如果说陆侃单纯想造福一方才建造风雨长廊,那他当真是脱离了世俗的桎梏,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人。但是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仍旧是注重名利之人,他虽然也曾效仿陶渊明采菊泡茶,但是他仍然是心系扬州府的衙门,“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府”便是对他最好的诠释。陆侃虽因追求理想而离家出走,但是他在追梦的过程中仍然心存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思想。从他的出走动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结。
(二)花田舍的建设者王觀澄
“花田舍”单从名字听来就是一个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安静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也一定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事实上,初期的花田舍确实是这样的:“在花田舍,蜜蜂都会迷了路。”在建立者王观澄带领下,花田舍俨然一个“大同”社会,在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均田产、均地产,一片祥和的景象。可是在王观澄年老病后,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田舍在兄弟之间的相互猜忌、自相残杀中沦为一片废墟。王观澄同陆侃一样,本是进士,在多地当官任职,可是中岁好道,顿生隐逸之念,遂抛却妻孥,四处游历,托迹于山水之间。如此看来这样的一个人,他建立花田舍的初心当然是好的,可是为什么后来的花田舍会演变成一个土匪窝?在生产方式落后的年代,平均主义都是不可行的,整日幻想着不劳而获,当饥饿寒冷包围了他们,他们作为官僚旧部的本性就暴露了出来,他们名义上只抢劫地主富贾之家,说得好像劫富济贫的侠士,可是他们却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绑架妇孺,并且与官府勾结,以此来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就是花田舍的“淳朴”村民。
王观澄建立花田舍的动机并不单纯,他始终脱不开名利二字。“他要赢得花田舍三百多人的尊崇,他要花田舍的美名远播天下,在他死后仍然流芳千古,这是大执念。”?譾?訛晚年的王观澄虽然脸上胡子拉碴,面容忧戚,脸色蜡黄。他死的时候身穿和尚的百衲衣,脚上的旧鞋也被磨的底穿帮,甚至自己的棺材也是从别人家借来的。堂堂的花田舍总揽把,花田舍的建立者,最后却落得如此窘迫的尴尬境地,这难道就是他建立花田舍的初衷吗?他苦心孤诣建造了二十年的花田舍,却在顷刻间被两个人搞垮,原因不仅仅是内部的不团结、不信任,更是由于建立者的异想天开,既想构造人间仙境,远离世俗,又想留名千古,受人推崇。“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在那时是不可实现的,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格局,营造一个不受乱世干扰的世外桃源,这是痴人说梦。最后,就像王观澄自己说的:“我亲手建了花田舍,最后,又不得不亲手将它毁掉。”?譿?訛花田舍,只不过是一群自私人们“过家家”的游戏尝试。王观澄建立花田舍,想留名千古也只是执迷于名利二字。
无论是陆侃还是王观澄,无论他们是入世当官还是避世归隐,都是殊途同归,骨子里仍旧具有古代知识分子保守、消极、求安的一面,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每一个传统文人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愿,但是绝大部分人口中的退避归隐都是自我欺骗的幌子。陆侃和王观澄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桃源图”,另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桃源村”(花田舍),妄图封闭起自己与外界相隔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无忧无虑的精神文明家园之中,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不可行的,桃花源终究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他们终究也只是痴人说梦,因为他们是掺杂名利思想的传统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往往都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他们作为具有知识文化、独立价值观、自由精神的代表者本应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社会的大漩涡中他们却反反复复,充满无奈与复杂。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还是池莉笔下的印家厚亦或是刘震云笔下的大学生小林,这些知识分子形象都体现了他们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精神心理改变。而格非《人面桃花》中以陆秀米、张季元、六指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则是在中国晚清的变革中无奈的进行革命道路探索和自我救赎。
二、黄粱一梦——《人面桃花》中近代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一)突如其来的“表哥”——张季元
父亲陆侃虽然发疯离家出处,但是他的“桃源梦”并没有就此打住,因为“表哥”张季元的到来再次打破这个家的宁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身白色的上装,戴着一副夹鼻镜,嘴里叼着一柄大烟斗”?讀?訛,这是小说中张季元登场时的形象,的确像一个中年知识分子,他游历过南北二京,也曾东渡日本,肚子里满是洋墨水,但是这个人为什么来普济?虽说是表哥,但之前从未听母亲提及过。秀米为什么会对他总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所有的这些疑问都在张季元的日记中都找到了答案。
张季元来到陆家后,住进了父亲的阁楼,而这也让秀米产生了父亲从未离开的幻觉,这正是格非为下文埋下的伏笔。张季元是革命党蜩蛄会的成员,他们聚会夏庄购买枪械,想攻下梅城。可是不料早被朝廷的密探盯上,集会之后夏举人被杀,张季元也走投无路,最后被朝廷抓捕杀害抛尸荒野。
张季元作为是一个革命者,作为一个近代知识分子,虽然认识到了朝廷的腐败,社会的败落,有心改变社会,救广大人民于水火,但是他的思想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他的革命掺杂了太多情欲的成分。初到夏家,结识秀米之后,便一直对秀米心存非分之想。“整整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心思全被她占据。”?讁?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季元的革命动机在见到陆秀米之后就发生了改变、动摇,他已经不能专心地投入革命事业,自己已经不能抵御情色的诱惑。由此看来张季元的革命是很难成功的。其次,以张季元为代表的蜩蛄会的“革命战友”大都是见利忘义、胆小如鼠、意志不坚定的激进分子。夏庄再会薛祖彦时,张连甲曾欲言退会;薛祖彦被杀之后,会众更是树倒猢狲散,各自逃命,藏匿避祸。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者们”只是无聊至极,最后,张季元口中的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不完全的革命。“在此危急之秋,清帮、土匪皆可为我所用。大功告成之日,再图除之不迟。”?輥?輮?訛在商定的《十杀令》之中也有不合理的禁令,如:“有恒产超过四十亩以上者杀,有麻风、伤寒等传染病者杀。”?輥?輯?訛无论是在对待裹足妇女的问题上还是在企图利用匪患、清帮帮助革命等,都体现他所谓革命的不彻底性。作为新兴的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名革命者他并不是真正想以改造人性,造福人民为己任,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革命目的不择手段,先是利用他人,然后过河拆桥除之而后快;并不是通过社会变革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企图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这种狭隘的革命观,也造就了他狭隘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复杂的社会洪流之中,张季元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他企图以他仅有的见识和一些所谓志同道合的蜩蛄会成员为了改造社会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不知道中国几千年之弊端不在制度而在人、在思想,想要通过推翻旧满清政府,建立新王朝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是徒劳的。张季元的思想也代表了当时一批社会仁人志士的想法,近代知识分子都幻想成为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全能型人才,想要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但是其思想毕竟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他的梦想也终究是个幻想,不会成为现实。
(二)继承者——陆秀米
无论是早期的洋务派还是后来以康梁为代表的变法改良派,或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虽然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实起初的要求、政策。陆秀米作为《人面桃花》中的主人公,在一生的坎坷经历中不可避免地也具有前人的局限。早期的秀米对父亲充满疑惑,对张季元敬而远之;被绑架到花田舍,开始看张季元留下来的日记后,秀米才对这个世界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当她东渡日本,重归普济后便决定成为一个继承者,并将父亲、王观澄、张季元等人的思想付诸实践,普濟学堂就是她的革命尝试。秀米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 对父亲的继承
“想必是和她父亲一样疯了吧。”?輥?輰?訛这是小说中喜鹊对秀米的评价,秀米自小就对父亲充满了疑问,父亲对她而言都是未知的,对父亲的了解也多半是从旁人的嘴中听说的。起初的秀米认为父亲是个疯疯癫癫的人,终日生活在自己的阁楼上,甚至沉迷于“桃源图”和“忘忧釜”之中。但是随后秀米对父亲的态度开始逐渐改变,开始同情、理解甚至认同父亲。当她从老先生丁树则口中得知父亲认为普济地方原来就是陶渊明发现的桃花源,而村前的大河就是武陵源,丁树则对父亲肆意的嘲笑和谩骂反而激起了秀米对父亲的同情,因为秀米也同样认为父亲建风雨长廊的想法是正确的。再则秀米也一直对“忘忧釜”充满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对此物看得那样入迷并反复称赞,可是当她听到“忘忧釜”敲击的声音时,“秀米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片羽毛,被风轻轻托起,越过山峦、溪水和江河飘向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輥?輱?訛秀米也的确从“忘忧釜”发出的声音中感觉清丽无比,沁人心脾,难怪父亲会对此如此着迷。在秀米的心中,父亲身上虽然有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但也正是在解开谜团的过程中,秀米才对父亲、对面前的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2. 对王观澄的继承
“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或者说是同一个人,命中注定了会继承我的事业。”?輥?輲?訛这是秀米在梦中遇到王观澄,王观澄对她说的话。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小说作者的用意,秀米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一定会走上王观澄的道路,而且比王观澄走得要宽要远。在新婚路上遭遇劫持,被绑上山的陆秀米内心充满了恐惧。当她听说只要家里乖乖交钱,她就会平安无事的时候,她信以为真。可是始料未及的是,无论是母亲还是长州都不愿意为自己交纳赎金,这让秀米很是失望。
花田舍是秀米命运转折的开始。现实中的花田舍非但不像它的名字那样,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她了解了王观澄建立花田舍的初衷,目睹了五位头领的自相残杀,尤其更是在韩六的帮助下才更加理智、全面地了解花田舍,了解了所处的社会。在与韩六的交谈中,她知道了“自古官匪一家”;她知道了总揽把想要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虚荣心;她知道了张季元口中的“小驴子”才是花田舍惨剧的幕后黑手。花田舍的几年生活是陆秀米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女到饱经沧桑的革命者的历程。也正是从马弁的口中,秀米知道了张季元日记中提到的东京日本,这也为她花田舍出事后东渡日本埋下伏笔。
3. 对张季元的继承
“可阅读张季元的这本日记,就像突然间打开了天窗,阳光从四面八方涌入屋内,又刺得她睁不开眼睛。”?輥?輳?訛如果说花田舍是秀米人生发生改变的外因,那么“表哥”张季元的出现和他的日记则是秀米改变的内因。“表哥”张季元的突如其来使打破了陆家原本平静的生活。而母亲对张季元的暧昧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表哥”究竟是什么人?当张季元住进父亲的阁楼时,秀米竟然产生了父亲好像从没离开过的错觉。秀米去夏庄帮丁先生送信,又再次遇到了与薛举人在一起的张季元,这又大大引起了秀米的疑惑。后来从张季元的日记中得知,原来他是蜩蛄会的一员,来到普济是在拉拢各方势力,伺机攻打梅城,进行革命。这之后,夏庄出事,薛举人被杀,母亲也非常反常,像是预感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果然,母亲让张季元离开,临走前张季元“临终托孤”,将蜩蛄会的信物金蝉交给了秀米,让她保管,并寻找六指道人。半个多月后,张季元的死讯传来,暴尸荒野。秀米在收拾张季元的遗物中发现了改变自己世界观的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循着日记的指导一步一步走下去。从张季元的日记中,秀米知道了什么是革命,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建造风雨长廊,懂得了花田舍存在的意义。张季元的死亡警醒了秀米,原来“表哥”是这样胸怀天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既然自己接受了他的金蝉,也要向他一样,干一番轟轰烈烈的大事情,让大同社会成为现实。于是,秀米东渡日本,沿着张季元的轨迹前行。
4. 秀米个人的发展
秀米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的转变与成熟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部小说也都是围绕秀米的个人经历展开,以秀米的视角看待当时的世界,让秀米见证社会的变化。
秀米的成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东渡日本为分界点。第一阶段是秀米的父亲陆侃出走,“表哥”张季元的到来和秀米出嫁途中被劫持到花田舍,见证了花田舍的破败。这个过程是秀米从一个年少无知的幼小少女成为一个对当时社会有初步认识的青年女性。开始的她不解父亲为何发疯,为何会对“忘忧釜”如此痴迷,为何又有了建造风雨长廊的疯狂想法;“表哥”张季元的到来又让秀米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这个所谓的“表哥”究竟是什么人,与母亲又有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什么会出现在夏庄,他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企图,一系列的疑问萦绕在她的脑海。可是当张季元死后,自己被劫持到了花田舍,认识了韩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秀米开始慢慢懂得父亲为什么要出走,张季元为什么要革命。其实,无论是父亲,张季元亦或是总揽把王观澄他们都是一路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所处的环境,只不过方式不同。父亲陆侃和王观澄早年都是在朝廷当官任职,当仕途不顺的时候便选择退隐避世,可是当他们真正离开官场时反而不适应,不管是建造风雨长廊还是打造花田舍,都有一颗流芳百世,想要受人推崇的名利心。虽然口口声声远离世俗喧嚣,可是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而“表哥”张季元作为当时新型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思维当然会比陆侃、王观澄等人要先进。他知道在现实情况下要打造与世无争的桃源胜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革命打破现有的枷锁,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家园。张季元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一方面,晚清政府的弊端和中国几千年积攒的流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早已积重难返;另一方面,张季元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蜩蛄会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也不透彻,只是一厢情愿的。在错误的指导思想和意志不坚定的同伴、思想不统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夏庄聚点被围剿,薛举人被杀,张季元也暴尸荒野,张季元的革命计划也就告一段落。
虽然张季元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日记为秀米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秀米的成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花田舍破败后,秀米东渡日本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她那天回来时候,我看她的神情,与当年他爹发疯前简直一模一样。”“和当年的张季元一样,几乎每个月,秀米都要离家外出一次,短则一两天,长则三五日。”?輥?輴?訛当她决定重返普济的时候,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陆侃、王观澄和张季元的影子。回到普济,她住进了父亲的阁楼,将父亲的想法付诸实践:在破庙里建立普济学堂,搞放足会,提倡婚姻自主,在普济成立了地方自治会,并且在皂龙寺内设立了育婴堂、书籍室、疗养院和养老院。所有的种种都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形式,秀米在前人的基础了有了显著的发展,可是事与愿违。她的学堂里面都是像铁匠王七蛋、王八蛋两兄弟、杨大卵子、丁寡妇之类的闲杂人等;“普济的那些老实巴交的人很少光顾那座庙宇,村里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到育婴室”?輥?輵?訛;养老院和疗病所也形同虚设。很快,她知道自己的想法错了,当她派人去征收摊派款时,村里的有钱人全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民智未开的前提下,所有的尝试,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这样的改革是不会被人所接受的。无独有偶,秀米在对待革命的认识仍是肤浅的、不彻底的。首先,她开设学堂所招揽的“革命志士”皆是不三不四之人,并不是接受过正规教育,有坚定革命理想的人;其次,秀米同张季元一样,将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旧地主、旧官僚。为了筹备资金,自己将家中田产全部卖给清帮头目龙庆棠,可是被翠莲出卖,随后龙庆棠投靠清廷,秀米也被捕入狱。尤其在小东西死后,秀米为了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惩罚自己不再说话,可是于事无补。辛亥革命后,秀米重返普济,与喜鹊一起重回花田舍,可此时的花田舍早已物是人非。秀米在弥留之际,重新看到了“忘忧釜”,瓦釜上是冰花组成的图案,秀米仿佛在上面看到了父亲,随着冰雪的消融,秀米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輥?輶?訛成年后秀米,一方面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冷漠,甚至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热衷的革命事业却废寝忘食。她不知道革命的道路能走多远,但仿佛又知道自己的事业并不会长久。秀米继承了父亲、王观澄、张季元等人的事业,力图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那个桃源梦,可是在一次次的尝试背后是一次次的失败,秀米终究敌不过社会现实。这种想凭一己之力,打造和谐美好大同世界的梦想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三、人生如梦
格非《人面桃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丰满的、生动的、逼真的。无论是陆侃、王观澄等传统知识分子,还是张季元、陆秀米等新兴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初衷都是想营造一个安宁和谐、无忧无虑的桃源胜境,可是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的社会前提下这都是不可能的。他们的革命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伟大的尝试仍旧值得我们尊重。
注 释: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参考文献:
[1] 格非.人面桃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 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3] 格非.江南三部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谢有顺.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解读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05,(4).
[5] 毛峰.迷惘的箴言,梦寐的诗篇——试论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5,(5).
[6] 胡玉伟.女性·革命·历史——谈格非的《人面桃花》[J].文汇读书周报,2008,(8).
[7] 陈娇华.游离于乌托邦实践与退避归隐之间——格非<人面桃花>中近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心理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8] 孙谦.出走·异化·疏离——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争鸣·评论,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