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成因,巧妙施策,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2019-09-10汪巨茂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口语图书习作

汪巨茂

习作是学生最核心的语文素养,其水平高低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以致用能力的高低。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习作往往是困扰师生的一块心病:教师觉得难教,无从下手;学生觉得难学,懒于动笔。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问题出发,找准问题,精准发力,方能有所改变。

一、问题导向,学生习作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一)阅读太少,学生缺乏应有的表象。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为写的开始,但是在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除了教课本还是教课本,根本没有其它可读的书。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在中年级每年就应达到50到100万字。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学生远远没达到这个阅读量。不少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可读的书很少,不要说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达到生均配置,有的学校就连生均1本都困难,甚至有少数学校一本图书都没有。另外,有的学校存在图书束之高阁、存而不用的现象,大量的图书资源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或因为教师的不重视而闲置。图书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作用,沦为展示学校办学条件、迎接各类检查的道具。其三,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使课外阅读长期以来不被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据了解,很多学校特别是村小基点校因为老师编制较紧,许多班级都是一个教师全包班。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大多数精力都用在语文、数学的教学上,别说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就连其它学科的教学可能都无暇顾及。更有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以看课外书影响学习为由,拒绝孩子看课外书,让孩子远离课外书,这其实是让学生失去了自己學习写作的好机会。俗话说,依葫芦画瓢。要让孩子学会习作,但是他连别人的作品看都没看过,连最起码的表象都没有,更不要说欣赏别人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写出作文来吗?

(二)说教空洞,给趣味习作蒙上心理阴影。作文本应是快乐的,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写身边事,说身边人,道身边景,抒内心情。虽然农村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很多,充盈在学生周围,但是很多教师硬要把生动的作文生搬硬套成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认为作文深奥而神秘,老师不讲不行,而且要深讲、要细讲、要精讲。殊不知无意间老师就把自己对习作的畏惧心理潜移默化给了学生,让学生也“怕”起了习作。也有部分教师不顾乡村实际,硬要在讲的过程中例举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范文,逐渐地让习作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

(三)交流不够,缺乏必要的口头训练。有这样一个词叫“能说会道”,充分说明“说”是写的前提,会说的大多会写,不会说的一定不会写。小学习作要求都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求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句子写通顺,标点打正确,不写或少写错别字。这样习作要求无疑就是学生口头语言的个书面规范化训练。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把学生口头语言转化为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一个过程。但就此而言,我们部分乡村教师有几点没有处理好:一是交流的广度不够,在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太少,在作文课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还很多。不让学生说,其实就让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练习的机会。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个舞台,学生比喻成演员,教师比喻成导演,要想拍好戏只有导演是不够的,“导演”的主要任务是要引导“演员”进行表演,要把机会让给“演员”这样才能拍出好戏。其二是交流的迁移度不够。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处处在作文,对学生的口语交流训练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习作的课堂、口语交际的课堂。课堂本身就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阵地,每一节课都应该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仅如此,在课堂外也是交流的好机会。其三是交流的深度不够。交流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的问答上,在充分地激发学生交流兴趣的基础上,应该将交流更深入地引入“主题交流、话题交流、内心交流”。交流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向“通顺、有条理、逻辑性强”等方面发展。

二、对症下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阅读为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增加积累量,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作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开端。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读书,读书也并非只读语文或数学。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很有好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得解决一个首要问题——资源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采取了很多好的方法,比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确定每周一次专门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集中阅读,并允许学生可以把图书借回家(但要做好阅读时间的规定);动员学生每人捐出一本或多本图书,作为学校图书资源的一个补充,成立班级图书角,专人负责图书的借阅、归还情况记载。解决资源问题后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首先是做好开头的阅读引导,学生一开始接触书都有好奇心,对低年级学生要投其所好,因为他们形象思维占主动,加之识字量小,所以给他们看的不能以文字类为主的,应以图文结合的图画书为主,让他们在图中寻找乐趣——认识书;其次,在中年级可以让学生用书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在学生阅读以前,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体会成功的喜悦——了解书;再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小学高段可给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书中成长——爱书。不管是哪一阶段的阅读都要求学生要积累,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在课外的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把别人的知识变为已用。“依葫芦画瓢”,只有“葫芦”的样子多了,我们才能把“瓢”画得更逼真。同样,只有学生读得多了,才能让学生写得更好。

(二)精心引导。精心设计教学,激发想象。现在教材的编排上与以前一个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作业设计灵活,以训练学生想象力为主。例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就有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写出来的狮子的形态,想象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其它狮子的样子;再如《小珊迪》一课中叫学生想象小珊迪被马车撞倒时的情景,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只关注这一种类型的课文来训练学生习作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采取“串词造句”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作文,随便给出几个词,让学生用几句话把这几个词串连在一起。刚开始只是要求用几句话连起来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要逐步提高,除了让学生们用这几个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外,还要发挥想象加上一个故事情节。这下学生们来了兴趣,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在悄悄地进步。

(三)以说为重,上好口语交际课。说是写的前提,上好口语交际课也是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基础。现在教材编排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单元都编有一节口语交际课,这样的编排凸显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大语文观。学语文不是为学而学,是为用而学。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习语文的点点滴滴都又是为了生活。口语交际课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用语文知识理解它、去适应它、去解决它,把书面语言口语化,又把口头语言规范化,其实这就是一个作文的过程。了解口语交际课的特点,上好口语交际课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

(四)联系实际,以生活情景激趣引导作文。作文要切忌一个“怕”字,要帮助学生破除作文的神秘感,有时需要教师耍一点“小聪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亲和力可以帮助学生破除作文的神秘感。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语第七册的《XX,我想对你说》时,学生好像对谁都无话可说。正巧那几天这位老师外出学习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没见老师的同学们自然有很多想对老师说的话。于是老师叫学生们不说,而用写的方式告诉老师,不在的一个星期里学校、班级、课堂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写出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告诉了老师这几天发生的事,就连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写得很认真。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写秋景》的作文中,他带学生们在学校里、田野里观察秋天,看看秋的色彩,闻闻秋的味道,找找秋到来的证据,这样通过实地考察,一篇作文很快成形。

总之,习作有法但无定法,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皆作文,需要我们老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学中巧引导、善引导、真引导。这样才会使我们的习作教学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口语图书习作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习作展示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