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9-09-10常培忠
摘 要:山东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并突出法治教育相关内容。本教材落实了“三经、四纬、四场域”的课程框架。课堂教学中要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走近生活,体验生活;走近生活,拓展教材;走近生活,创设情境;走近生活,设计活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6年9月,我们使用了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本教材是在全面修订新课标和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年来,我认真学习教材,不断研究教法,初步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呈现给大家,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特点
(一)课程框架:三经、四纬、四场域
山东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并突出法治教育相关内容。教材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利用典型案例,创设具体情境,落实了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立足于儿童视角和问题导向,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课程性质,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法律的启蒙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同时,培养学生基于生活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山东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落实了“三经、四纬、四场域”的课程框架。三经,即:自我,社会,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场域,即: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
(二)德育内涵: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
1.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新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渗透在活动主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课文有:《家是爱的港湾》《和谐一家人》《多彩的课外活动》《快乐的一天》《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真美丽》《上课真高兴》《老师您真好》,等等。
2.突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经典故事、名人名言、谜语、气象谚语等。如:《弟子规》《四时田园雜兴》《拉大锯》《寒号鸟的故事》《李白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左传》“人谁无过?过而改,善莫大焉”等传统经典,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3.突出法治意识教育的融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三)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山东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微绘本”故事。配图明快活泼,文字精练意明,突出童趣,启迪智慧。例如:上册课本中《安全上学去》《小马虎种树》。下册课本中《寒号鸟的故事》《李白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等等。
新教材增加了儿歌童谣和歌曲,便于儿童唱诵。例如:上册课本中《上学不迟到》《我向国旗敬个礼》《小雪花》《堆雪人》《过年好》。下册课本中P41《今日歌》《夏天到》,等等。
总之,山东人民出版社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既做到了整体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做到了具体内容的贴近生活,必将成为师生的好朋友。
二、教学建议——“生活化”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所谓“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指课程教学时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依据,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间接地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和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应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源头活水”。如在教学《燕归报春来》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到校园里、到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去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春天、感受春天,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时也发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走进生活,拓展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中涉及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儿童自身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可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能激起儿童学习兴趣,符合儿童生活需要,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发展。
(三)走进生活,创设情境
课堂情境可以传递师生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激发情感,升华认识。如:在学习《五星红旗升起来》一课时,我先播放《国歌》,出示国旗,播放升国旗的录像短片,然后让学生全体起立,面对投影展示出来的升国旗体验,学生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再让学生说说国旗的样子、国旗的象征意义、升国旗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四)走进生活,设计活动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活动拓展到课外活动中,形成德育活动的一体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二课时《活动有规则》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哪些有危险和防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我充分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在课后设计了主题活动《课间十分钟》。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引导队员懂得课间活动的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安全规则。 2.在体验中,让队员感受到树立规则、自我保护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活动,树立队员法治意识,为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基础。本次活动形式多样,有访谈、情景剧、童谣、作品展示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钻研教材,创新教法,从教材中走来,到儿童生活中去,巧妙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提升感悟,以期达到道德素养提高之目标。
作者简介:
常培忠,男,1968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省新泰市。现在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中心小学任教品德课,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品德课教学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