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学生”不可缺席
2019-09-10潘永康
潘永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核心要义,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并不知道新课改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实施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策略,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忽略了学生“自主体验”。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一是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一些教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应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才能学会、掌握,让学生合作学习无非是花拳绣腿,场面好看不中用;二是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渗透,思想渗透事关未来社会公民的素养,指向未来的“人”培养。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应该涵盖:一是课堂中的“学生”,即莘莘学子,我们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们的“学”——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关注他们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促进他们的知识认知。二是未来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素养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关注这些未來公民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树人”就是指人的素养提升、思想进步以及自我超越,让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新课改要求一个全新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没有缺席,从自主体验、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中掌握了知识、提升素养。
一、贴近课堂中的“学生”,围绕自主体验,让学习有滋有味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新样态:从师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我们的课堂好多还停留在师本课堂中,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为主的课堂中。而以先学后“交”、“交”后再教,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生本课堂,只是口号形式,所以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成绩差。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从师本课堂跨越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课堂实现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课堂合作学习样式是以“问题伴学”构建“学中问、问中学”情景式合作样式,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情实施“1+X”合作学习方式,形成交流互助、善于倾听、敢于展示、勇于创新、多样合作的开放式课堂,课堂为学生合作学习营造适合的情景,创设适宜的平台,设计恰当的活动,运用合理的方式,让课堂生成一种磁力型学习场。这种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一个学习小组,组长可以自由地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展示自己体验。“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学生主动学、合作建构学,自主体验学,才是真的学,才能深度学。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学生自然会体验到学习快乐。
二、指向未来的“人”,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有情有义
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情怀等。司徒雷登在回答一位燕京大学学生道:“一个传授文化的学校,应该让学生亲身体会自己数千年文化的崇高、自豪和祖国艺术的优美,使新一代成为致力于提高我们文化的人。这就是我当初把我们的校园设计得如此之美的目的。”学校要办“眼中有人”的教育,涵养教育情怀,建设诗意校园,让“家国情怀、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以“优异成绩+”作为检验学生素养的标尺。所以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尤其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课堂教学,不仅仅指向学生今天的成长,更要指向学生明天的发展;不仅仅是关注学生“一阵子”的成绩,更要着眼于学生“一辈子”的发展。
“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是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未来公民。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课堂教学的本身就是“学生”学,“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点。课堂教学的任务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由这些知识内化后凸显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总之,领悟课堂教学精髓,提升教学绩效,涵养家国精神,都需要谨防“学生”的缺席,都要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