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即席性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
2019-09-10邱晓蕾陈磊
邱晓蕾 陈磊
摘 要: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任务,同时,教师还特别要注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社会文化经济意识”。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现场即席性语料库”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教学材料。文章将讨论,如何将“即席现场语料库”资源运用到汉语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突破文化理解的障碍,实现与中国人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现场即席性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08-03
Abstract: Cultivating learner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comprehensively is the key task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teachers should also establish students'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awareness" while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objectives, the "Situated Discourse Corpus" can be regarded as an ideal teaching material.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apply the "Situated Discourse Corpus" resources to the Chinese teaching process to help students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e with Chinese effectively.
Keywords: situated discourse corpu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汉语教学要求与“现场即席性语言”的关系
(一)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要求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杨宏,2005)。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还必须具备“对文化和时代理解力”的社会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话语能力是将语言单位组成通顺的、可理解的完整句子、完整篇章的能力。上述两类能力可以完全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如工作场合、商业场合中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交际通常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话人的目的可能是共同的、合作的,也经常是对立的、冲突的。话题的推进是以目的为基础的,常常是在回应对方时暗示或明确地保留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此,谈话的各方还经常要运用各种策略,比如友善策略、劝诱策略、防御策略、对抗策略、进攻策略等,策略的正确应用构成了交际策略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者还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说话人在以“外语”进行交流时,语用表达能够符合与所用语言相关的文化所具有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风俗,所说的话不仅能够被理解,而且能够被“接受”。“跨文化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要在学生脑中新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是相当困难的”(彭增安,2007),但却是外语教学中回避不了的。
社会语言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综合来看就是要求说话人具备在真实社会场景中灵活、正确、恰当地运用汉语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很难完全创造和模拟出有现场感的真实语境,因此,这三类能力的培养对汉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现场即席性语言”的特点
“现场即席性语言”(situated discourse),也有学者称为“自然语言”、“自然话语”、“情景话语”、“情境话语”。这类语言的特征是说话人的随机性、自发性和互动性,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在某一场合事先无准备的谈话,日常生活交谈、现场访谈等是典型的“现场即席性语言”(顾曰国2002)。和演讲不同,在即席对话过程中,双方是互为主体的,双方共同构建一个情境,通俗的说,形成了一个“场”。现场即席会话产生的是“鲜活的话语”(live speech),相应具有“鲜活的语力”(live illocutionary force)(Gu Y G.2013)“现场即席话语中的语力应当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加以考察。”(黄立鹤2014)
由于这类语言的特点是极具现场感,既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事实,同时也反映对话人的立场态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言思情貌整一的情况下, 诠释说话人的用意是直接的。然而当言思情貌整一原则被违背时, 会引发很多言外之意, 诠释说话人的用意就要相对复杂得多。”(顾曰国2013)而且,以现今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学习目的来说,纯语言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更多的是希望增进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因此对于汉语教学而言,即席性对话是课堂环境下能模擬真实情境相当理想的语料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
我们目前的汉语教学的口语和听力教材中的很多对话材料,多数是作者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阶段和要求,从语言点、语法、字词出发进行编写,这种语料,文法正确,但场景单一,往往缺少真实感。对于说话人的“弦外之音”的分析,也只是点到为止。由于这些对话多数是架空时代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无法展现说话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对话人交谈或者冲突的根本原因。同时,在教学中,通常对于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反映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没能深入地分析。因此,将“现场即席语言”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目前的实践还不很多。当然最大的难点在于,这类语料获取难度相当大。不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谈判资料,还是最常见的普通人之间的日常对话,都不免会涉及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很少有人愿意自己的谈话被录音,即便是愿意被录音,说话者的表现也往往已经不是“即席性”的,而是带有掩饰性和表演性,反而失去了真实感。
二、“现场即席性语料库”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举例
(一)用于教学的“现场即席语料库”资料的选取
目前汉语的“现场即席语言语料库”相对较少,其语料来自现场、事先无准备的话语活动的录音和录像。记录的是母语使用者之间的对话,谈话者之间不存在理解障碍。但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这类语料包含着复杂的文化信息,再加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语境化特征,多数外国留学生很难超越字面意义去理解,只是简单地复述根本起不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效果。视频新闻是“汉语现场即席语料库”的重要来源,但是新闻报道通常较短,也缺少背景介绍。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记录真实生活场景的录音录相短视频极为丰富,也相当地生动鲜活。但这些影音资料,要么偏重于幽默搞笑,要么重点是人物动作图像的表现,对话信息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上述两种都不合适作为正式的教学材料使用。
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现场即席性语料库”的构建,目前还在探索中。这类语料库建库的基本原则,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口语化,易于理解,要能够让学习者学到地道的真实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并能应用于生活实践,最高的目标是能达到母语说话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基于上述“现场即席性语料库”有限的原因,笔者尝试从公开发行的一些影视资料中提炼获取具有“现场即席性特征”的语料资料作为范本教学。以这类资料替代一般传统口语材料的好处是,影视剧剧情连贯、有画面,学生对对话发生的前因后果能够有较全面的了解,容易设身处地地站在剧中人角度,容易“入戏”,增加现场感。严格来说,这种材料也只能是“类”现场即席性语料,因为影视剧毕竟是撰写出来的剧本,是演员演出来的“戏”,是经过艺术性加工过的“情境”,或多或少和真实情况有所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对语料进行筛选。
下我们将以电视电影《买房》中的一段对话作为教学素材为例。选取的原因是,过去10多年,中国的房地产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和民生结合最紧密的产业,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留学生们也对于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学校的环境通常相对封闭,教材里甚少涉及,留学生缺少进入和了解这一行业的渠道。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段视频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面子”从属于交际学中的“礼貌原则”,但与西方式“礼貌原则”有所区别,“‘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 而要求他人给予的尊重与恭敬。”(何友晖1976)为了维持对方对自己的这种“尊重与恭敬”,说话人对“面子”重视,有时会促使他的言语表达与其真实的想法是相背离的。这一点对于那些对“面子”文化体会不深的学习者而言,理解的难度很大。笔者选取的这个片段,演员演技出色,在全家人向销售人员询价和考察楼盘的寥寥数语中,既互相试探又针锋相对,充分展现中国典型性的“面子”文化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符合教学语料的“时代性、代表性、文化性”要求。
(二)语段分析举例
對话背景:北京的普通教师许大均一家三口到当地一个新楼盘去看房,他们的心理价位是6000元/平方米,90平方左右大小。以下是购房双方的对话及分析:
对话:
推销员:我们这里的房子是6000起价,8000均价。请问你们要看多大户型的?
丈夫:你们这有多大户型的?
推销员:我们这里是180到240平米不等的。
(三口之家面面相觑。)
妻子:你们这还有大一点的吗?
孩子:妈,不用再大了吧。
妻子:以后咱们家养个宠物,猫啊、狗啊什么的,不得多备几个房间啊。
丈夫:那我们到别的地方参考参考。
妻子:对,我们再考虑考虑。
分析:
推销员开始的语气,已明确表明自己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因为买卖双方因“供不应求”而实力悬殊),由于她的报价远超出购买者的心理价位,使购买者在心理上已经明显处于下风。
因此,对于“请问你们要看多大户型的?”这样的问题,购买方三人都不愿直面回应,丈夫则反问“你们这有多大户型的?”来探听虚实,尽量掩饰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
当户型大小确实超出其购买力时,在短暂的停顿之后(这个停顿本身也反映了购买方的心理弱势),妻子以“你们这还有大一点的吗?”“那我们到别的地方参考参考”这样带夸张、炫耀口气,但实际违心的回答,达到既拒绝购买同时又保全“面子”的目的。有意思的是,父母的反应与孩子奇怪地问父母“不用再大了吧”的这样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化程度对于说话人交际用语的影响。
(三)“现场即席性语料”的应用建议
上述这段对话虽然不长,但把说话人的心理表现得极其微妙和形象。以上述片段为例,将“现场即席性语料”应用于汉语教学中,建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在教学前,要提前让学生搜集中国房地产的资料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观看要学习的片段之前的影片内容,必要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体会说话人的心态和立场,理解蕴含在说话人心理活动背后的文化意识和身份特征;鼓励学生自我发挥:如果你是剧中人,面对这样的场景,你将如何应对,会说哪一些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具体到每一句对话,汇集多个学生的答案,然后展开讨论,大家集思广益修改、确认;多次播放要学习的片段,让学生记录对话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的锻炼。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辅以“配音”练习;对比两段对话内容,指导学生做差异分析。在比较过程中,结合前面的语段分析内容,引导他们揣摩说话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对话中的人物“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会说对听话者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他们又各自做出怎样的反应;让学生做评价,双方的谈话目的最终是否真正达成。达成或未达成的结果,究竟是哪句话或哪几句话起到关键作用,提示学生对这几句话多加注意;反复回放教学的录音资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背诵下来,并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影片场景,不仅要复述对话,还要模仿角色的神态和语气;鼓励学生进行后续再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补充影片没有的对话,比如本例中可以延长双方谈判的过程,甚至可以与原来影片中的结果相异,但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也能从中获益。
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很强,增加了对话内容,拓展了故事的发展线索。若能将多个片段连贯练习,甚至可以编排成新的故事剧本。经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情境语言能力明显得到改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引入“现场即席性语料库”或类似的语言材料進行汉语教学,要区别于简单的口语课或“看电影学汉语”等类似课程,重点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让他们通过对电影中片段的模仿、揣摩、分析,在掌握对话的内容外,“现场即席性”的主动性语言和表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积极认真的学生,经常会融入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能发挥现场即席性语言的“鲜活性”的优势,又能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现场即席性语料”的特征使它对于培养汉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将“现场即席性”语料运用于汉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背诵、模仿相关的语料,而要以这些语料为基础,深入剖析和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文化信息,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实践证明,引入“现场即席语言”语料作为教学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社会语言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可行性作法。
参考文献:
[1]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与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7.
[3]顾曰国.北京地区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的取样与代表性问题[A].全球化与21世纪——首届“中法学术论坛”论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Gu Y G.A conceptual model of Chinese illocution,emotion and prosody[C//Tseng Chiu-yu(ed.) Huma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Papers from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Taipei:Academia Sinica,2013.
[5]黄立鹤.言语行为研究的另一个界面:现场即席话语视角[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6]顾曰国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3(6).
[7]何友晖Ho,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1:86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