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
2019-09-10刘琳
刘琳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并且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的200例孕产妇作为对象,分析产妇的心理状态,并且提供保健咨询服务,观察护理前后临产妇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孕产妇抑郁、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评分显著干预前,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妇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心理状态欠佳,医护人员应该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缓解负性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关键词:临产妇;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在医院中,临产妇属于特殊“患者”,分娩时,是否顺利分娩直接关系着母婴安全,成功分娩不仅与产道、产力与胎儿有关,而且受产妇的心理状态影响。分娩时,如果产妇过于紧张、恐惧,心理状态差,容易减弱子宫收缩力,引起难产、滞产等,甚至危及母婴安全。因此,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至关重要。本文笔者为了观察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选择200例孕产妇进行分析,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的200例孕产妇作为对象,年龄最小23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8.13±1.87)岁。
1.2方法
本组200例孕产妇,采取问卷调查法,分析其心理状态,并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状态。第一,紧张和害怕,临产妇因为临近预产期,对分娩有所担心,害怕分娩,容易紧张,且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不好,也可能加重临产妇的不良情绪。第二,疼痛,现在,很多临产妇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十分宠爱,对疼痛的忍受力较低,临产妇通过他人或者是电影、电视、小说等途径认为生孩子十分痛苦,伴有剧烈疼痛,想到自己分娩时的疼痛,难以控制,无法忍受,影响心理状态。第三,焦虑、烦躁,临产妇面对即将转变到母亲角色,很多人并没有适应,长期的生活习惯及规律被打乱,一时难以接受。部分临产妇是企业的核心、骨干成员,心理总是想着工作是否顺序进行,也有一些临产妇是农民,担心农活没人照管,家里孩子无人照顾、住院费用等,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2)护理干预。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提供保健咨询服务。第一,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妊娠阶段,孕产妇与家属可能出现异常心理状态,他们希望得到关心、照顾,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对此,护理过程中,護理人员应该主动与孕产妇及家属沟通,注意态度和言辞及行为,耐心倾听他们诉说,认真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在交谈中了解孕产妇的护理需求,尽最大程度满足其合理需求,获取她们的信任,建立良好关系,增加依从性,有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第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护理人员根据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通过阅读视听、口头讲述以及文字图片等形式,介绍分娩相关知识,讲解宫缩阶段的呼吸配合要领,让孕产妇对分娩有一个初步了解,掌握分娩中的注意事项,为分娩打下基础。同时,向孕产妇说明良好宫缩是促进产程的有效措施,也是母婴安全的保障,引起孕产妇的重视。第三,满足孕产妇的合理需求,护理中,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掌握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根据临产妇不同心理与生理情况及社会背景等,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注意保护隐私。
1.3观察指标
从抑郁、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5个方面,评价孕产妇的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表示不良情绪越严重。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本研究的数据,其中,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予以T值检验,将0.05作为研究检验的临界值,检验值P低于临界值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抑郁、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评分,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对于女性而言,分娩虽然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绝大多数女性还是害怕分娩,尤其是临产妇。分娩过程中,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社会地位以及性格和婚育史等不同,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存在差异,而大多数表现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恐惧和敌对等,对产妇宫缩有一定影响,容易延长产程,甚至危及母婴安全。因此,对于临产妇,护理人员应该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根据具体表现,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确保分娩顺利进行。本研究比较发现,干预后的抑郁、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评分比干预前低(P<0.05)。可见,通过分析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并且给予护理干预,作用显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文辉;;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护理[J];健康之路;2018年02期
[2]周蓉;何璐;杨腊梅;龚瑛;李霞;郭洪花;;正常临产妇入院后护理需求的现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年01期
[3]张舒;;试析临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