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信息化的英语隐喻能力持续对接研究
2019-09-10牛培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英语学习者除了注重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外语思维,提高隐喻能力。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在移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潮流之下,基于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理论框架,探讨构建一套立体的,多模态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移动信息化二语隐喻能力教学资源平台,促进学生顺利构建隐喻思维和框架,培养隐喻理解力和隐喻创造力。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隐喻能力;多模态;概念隐喻;语法隐喻
【作者简介】牛培,武汉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武汉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移动信息化的英语隐喻模块持续对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的推广与普及,移动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行业中。移动信息化的“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的智慧课堂模式以精彩的教学设计转化为视频或者是网页文本,结合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模态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让知识传播更具有动态化效果、互动性效果。
隐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2500年历史长河当中,基本上蜷缩在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辖域之中(陈朗,2016)。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Johnson联袂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标志着隐喻认知研究时代的正式到来。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语法隐喻理论(韩礼德,1985)的创立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理论对隐喻的桎梏,丰富了隐喻的概念。
隐喻能力是顺应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发生的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而应运而生的。Danesi (1992,995)指出完整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具备与目的语相对应的概念系统的解码能力和使用能力,即“概念隐喻能力”(conceptual metaphoric competence) 。概念隐喻能力一般包括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两方面。隐喻能力是继Chomsky的语言能力,Hymen的交际能力之后语言学习者的第三大能力(蒋敏,2015)。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测试方式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研究成果零星分散,不能被系统应用于移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二、移动信息化二语隐喻能力培养持续对接路径探究
中国学生极少使用隐喻、学生无论语言水平高,低隐喻能力都比较低。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首先输入隐喻理论体系。其次,需要积累隐喻概念表达式。然后,学生可以激活思维,发挥想象力,创新概念隐喻模型和名词化语法隐喻语言表达方式。
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两大隐喻模块理论,要促进英语专业学生顺利构建隐喻思维和框架,培养隐喻识别和编码能力,可以尝试以下路径:
1.构建线上线下多模态隐喻教学资源平台。
线上移动学习:强调教学信息的可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前随时随地进入预先确定的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由图片,声音,视频,PPT等多模态的语言符号所带来的视觉,听觉的信息。
线下课堂学习:采取翻转课堂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测验检测线上学习效果,通过互动练习巩固拓展知识体系。课堂上,教师的语音,语调,教学图片,视频,话语也同时构建了一个线下多模态教学体系。
线上+线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要求,适应新时代学生移动设备随身带的特点。
2.建构线上两大隐喻理论模块体系。
线上隐喻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基本理论模块: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 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认知的。概念隐喻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在王斌教授的专著《隐喻的认知与构建》中提出了始源域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量词性隐喻,这种分类方式更直观地体现了隐喻在句法层的实现方式,学生在实际的二语产出过程中能更好地运用。
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又称及物隐喻, 是指及物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的每个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Halliday , 1994 :352)。概念表达是在及物性语义系统内进行的一系列选择 , 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形式之分。语法隐喻在语篇构建中具有多种功能 ,可使语篇更具简练性、正式性 、连贯性和客观性(孙岩梅,2011)。
虽然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有着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在语言认知层面上她们达成了一致,即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构主义立场,由于它们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的不同,这使得它们在功能观和隐喻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对接移动信息平台的理论模块与学生隐喻能力习得策略。
概念语义层: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层面的两个概念的映射,形成对新的领域的认知图示,从而产出新颖而又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旦概念框架形成,词,句,篇的表达空间可以达到充分的扩展与深入的地道表达。线上和线下都可以设置相关的概念隐喻构建练习,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扩展英语写作的思维维度。
语义句法层:概念语法隐喻又称及物隐喻, 是及物系统的每个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Halliday, 1994 :352)。名词化的语法隐喻方式可有效解决学生写作中语言使用口语化,冗长化,语义断层化的问题。
一旦语言学习者通过线上移动线下巩固的有效的持续的理论对接学习,就可以基本确立隐喻思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资源库里的运用实例,并开始尝试模仿隐喻表达,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就会在概念表达层和句法层有意识地选择运用隐喻思维和框架,熟练运用之后,可以尝试创新概念隐喻。隐喻思维和隐喻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理论到实践的多方位的,立体化的便携式学习过程逐渐培养达成的。
三、结语
正如王寅教授所说,隐喻思维和隐喻能力的培养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师生携手,有意识地共同开发隐喻的认知功能,对于我们的创新思维一定会有帮助。在新的时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运用移动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隐喻能力培养持续对接移动教学平台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ittlemore, J. & Low. G. 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57.
[3]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5.
[4]陳朗.国内隐喻能力研究的现状厘析——一项基于核心期刊文献统计(1998-2015)的考察.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