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之“味” “文”之“道”
2019-09-10唐小媚
唐小媚
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听者满心满眼的好处难以诉说;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适;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自然;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听者不会去想教者哪里上的好,哪里用了什么教学技巧,听者只愿意一门心思的成为和文本合二为一的听众,沉浸在课堂语言文字本身不愿出来,教者的声音就是听者的情绪指挥棒,教者让听者紧张,听者就七上八下,教者让听者想哭,听者就潸然泪下。这种让听者有着了魔似的代入感的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问道“教材解析”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语文老师自己对课堂掌控不够、对文本解析不透,学生对文本也会浅尝辄止。很多有用的地方被教者忽略,教者没有解读出来,那么课堂的目标也会混乱,课堂没有吸引力。应该把课堂时间用在每一个有用的地方,不浪费学生的生命,不蹉跎自己的课堂。教者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教材,把握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就能把每一篇课文施了魔法,化为了一块美味的蛋糕,吃了就停不下来。
了解教材的安排和设计意图,思考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的框架,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班级情况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只有教材解读在前,落实教学目标,才能弄懂到底每节课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字词、阅读、口语交际、积累、习作等具体的要求,以及儿童心理学的需求,结合班级情况,预设学生的未知和已知,合理调整教案,做好详细批注和修改。例如,中高段教材所选的名家名篇文字通俗质朴、结构平实精巧、感情真挚强烈,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典范。《养花》和《山中杂记》都写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人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喜爱、欣赏、关心、保护,他们都有高雅的乐趣。巴金在《索桥的故事》中倾注了浓烈的感情,然而文字平淡自然,语言水静沙明、自然流畅。教学中,结合“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通过课堂教学及回忆学过的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对作家的作品特点有感性的认识,感悟作家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传统课文保留篇目的教学,历经时代洗礼,能保留下来就是经典,重点在于感悟了解其经典之处。
二、矢箭语文“基本功”
一堂“浑然天成”的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精雕细琢”的“基本功”: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行云流水的情感投入;笔老墨秀、丰筋多力的粉笔字,自然舒展、妙在心手的板书。
语言艺术的表达,该清晰时当清晰,当准确时应准确,应简练时需简练,需生动时该生动。纵有“满腹经纶”,也需能说会道款款而谈,避免语序混乱、语病突出。普通话的吐字清楚、音调准确,避免夹杂浓重的方言味道以及太多口水语言。
重视教师自身的朗读训练。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传给学生最直接的、
最无形的教学课本就是教师的朗读、声音。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对课堂氛围的调节,都是通过较为富有磁性的声音来实现的,语文教师那语调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就是最直接的指挥棒。如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一课时,在要突出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语调来强调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调节课堂氛围。第二段描写了桑娜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当她发现邻居西蒙已死,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这里教师的语气要跟桑娜一样“纠结”“举棋不定”。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家境本来就很穷困,又有五个孩子,丈夫的担子已经很重了,现在再加两个孩子,能养活吗?所以,桑娜的担心是很自然的。此时,教师讲课语气要舒缓下来,“娓娓道来”煽情一些。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顿也好!”可见她更坚定了收养孤儿的决心。此环节教师可提高音量,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推进教学。在教师起承转合的提问中,最后“顺水推舟”得出“贫穷”它不但不会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纯洁心灵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争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辉形象。
三、“技”与“美”相融合
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很多时候会纠结,要交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但是一设计下来会发现技能是突出了,语言的美感却被破坏了。如在教插叙的作用时,最好在情节推送中、在诗一样语言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去完成,毫不突兀,不能割裂文章整体的美感,做到这一点才是完美的语文课。
如何让语文的知识技能和语言美恰当融合,“号脉”文章特点与“潜心”教法结合。如研究“长文短教”等方法。在第一课结尾时,我们要找到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已知、未知和兴趣点,才能在第二课时真正做到“长文短教”。以《毽子里的铜钱》为例,这篇文章里面有“铜钱”“铜板”“银角子”这些与学生年代久远,有一定时代感的生词出现。那么在课堂上就要预设充分的时间,让小朋友交流铜钱与铜板,了解铜钱与铜板之间的兑换,才能很好地理解重点人物的行为与传递的情感,才能感受作者在表情达意上的用意。那么,怎样才能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后面的教学呢?在第一课时,这类叙事性文章我们根据主要人物,理清了事件的情节后,紧追一个问题:哪些人物之间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你呢?这一问“激起千重浪”,正因为温情动人,所以学生被打动的都会围绕老人与小女孩之间的情节展开,这就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兴趣铺垫。围绕这些故事情节,研读课文我们就能发现,文中以一个“烤山薯”为线索,作者琦君的心里变化和对卖山薯老人的描述为两条明线展开。那么,这样一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八百九十六字的长文就需要学生紧紧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质疑、品读、品评、鉴赏中铺展。我们找准“文中哪些人物之间发生的情节最打动你?”这一切入点,既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能紧紧围绕叙事类文章的关键处展开教学。
重视反思课堂。教师要做到每一个课堂都呈现一课一得,对于自己教学的长进十分有帮助。反思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上课的教材内容,还要总结教法、学情。哪里是自己的精彩之处,哪里不应该这样问,自己的课堂是否低效,哪几个学生相对基础薄弱,哪些孩子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点评,反思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举一隅而三隅反”。
总之,语文教學中需要有倾尽心力的诚心,成就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不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不是狂傲恣情表演做作,而是一种让人有不由自主的代入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问道“教材解析”,矢箭语文“基本功”,“技”与“美”,三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才能让语文课更有智慧的“味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子美分校(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