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年段目标,破译表达秘钥
2019-09-10丁亮亮
丁亮亮
近期,为参加优质课评比而磨课,选文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试教后,在教研组教师们集体智慧的指引下,教学效果明显改观。
请看,改进前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看看,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你觉得四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关系。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句是总起句,后面三句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
师:再进一步看看是围绕哪个词语说的?
生:甚聪慧。
师:读读后面三个句子,画出最能表现甚聪慧的词句。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杨氏之子的最聪明呢?
生:孔君平本来就想考这个孩子的,他说时故意不出现“杨”字,用“此”代替“杨梅”,用“君家”代替“杨家”。但是杨氏之子马上就明白了,他回答时故意点破,指出“孔雀”不是孔家的鸟。
师:你体会得很有见地!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甚聪慧”的?
(停顿了一会儿,生摇头)
师:请大家把“孔雀是夫子家禽”与书上的句子比一比,会发现什么?
生:两个句子的语气不一样。
师:“未闻”是没有听说,表达的是一种委婉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生:孔君平是长辈,这种语气能表现出尊重对方。
师:你看,这杨氏之子,既把对方的话给对上了,说出来又很委婉,尊重对方。这就叫——
生:甚聪慧!
师: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像杨氏之子这样会说话的孩子可不止一个,下面大家再看一则短文: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这个故事说的是谢安在寒冬天给孩子们讲学,下起了大雪,一时高兴就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呀?”他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好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恰如柳絮天上飞。”
师:请同学们也拿起笔来,写上一句表现雪在空中飘的句子,一会儿看看谁写得最像?
观课后,大家一致认为:如果粗略地去看这个片段,把拓展和练笔有机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个亮点。可实际上,片段中的亮点是前面关于理解四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对“甚聪慧”的理解,这拓展和练笔,不仅不是亮点,反而显得很牵强。
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字词句教学,再加上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竟忘了还有篇章结构方面的学习要求。而我能够把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一个版块,大家充分肯定了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很强的目标意识。另一方面,在结课环节来一个拓展,出示了一段与课文相类的文言文,尽管是很浅显的文言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难的东西了,如果没有给予断句的话,学生恐怕都难以把文章读通顺,理解就更不用说了。
针对上述情况,大家给出了改进建议:应该在关注篇章结构这一块多下一些功夫,做扎实一些,顺势引导学生破译人物语言表达中的秘钥,一方面是话中有话;另一方面又有潜台词,这样就能够有效关注语文要素(感受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与幽默)的学习,才能真正形成亮点,一课一得。
请看,改进后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主要是体会了人物在对话时,都是话里有话,仅仅这样看,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还不是好玩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在说话时省略的一些很重要的话,补充出来,看是不是更好玩一些。
师:请大家想想,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前面省略了什么话呢?或者说,他在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是一样的,我暗中把这两个搅在一起,看你这个小家伙怎么分得开?
师:那我们就把这个意思放进句子里来说一说(同桌互相说说)。
师:谁能说得出孔君平的味道来?
生:杨梅是杨,杨氏也是杨,呵呵,我看你怎么个杨法。这个就是你们家的果子啊。
师:看得出来,孔君平是想暗地里让杨氏之子进他的圈套。
师:那杨氏之子上当了吗?我们再看看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哼,把我们杨姓和吃的杨梅混为一谈,我给你找个动物做搭档,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不也是一样的,嗯,我就把这两个孔放在一起悄悄地还给他。
师:请大家也把这样的想法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生:嘿嘿,我就拿个长毛的家伙来说吧。嗯,我好像也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呢。
师:你真把杨氏之子的聪明劲儿说出来了!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对话,看能不能读出那种特别的意味在里面。(生对读)
师:通过这样的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甚聪慧!
师:以上我们理解了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关系,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第二句、第三句与第一句以及第四句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说从刚才的句子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的甚聪慧,那么中间的两个句子是不是可以省去不要了呢?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再想一想。
生:不能省去,没有了这两句,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就来得太突然了。
师:那这两句写出了什么?
生:“父不在,乃呼儿出”是写两个人怎么碰在一起的。
师:还有吗?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写了他们谈论的对象是怎么来的。
师: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两句也写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
生:“父不在,乃呼儿出”,一般人到别人家里去,大人不在家的话,就会离去;孔君平不是这样,当大人不在家时,他就直接把杨氏之子这个小孩子叫出来,可见这个小孩子在他眼中是能够管事的。
师:从哪里看出能管事呢?
生:“为设果”,是说杨氏之子主动摆上了水果招待客人,说明他会做人,懂得待客之道。
师:我们可以把课文描写杨氏之子“甚聪慧”再梳理一下:杨氏之子的聪慧,先是表现在一些细小的行为上,后是表现在语言的快速反应上,课文在写的时候是通过行为上的表现作铺垫,最后突出语言表达上的机智与幽默。
师:下面看看大家学习之后,能不能运用课文中的智慧,假设你就是杨氏之子,在客人说出“此是君家果”时,用笔写出巧妙地应答来,再互相交流(可选做)。
1.假设来的客人姓黄,该怎么答?
2.假设来的客人也姓杨,该怎么答。
3.自己挑战一下,挑一个姓答答。
反思自己改进后的教学,聚焦了单元语文要素:一是让学生深入对话背后的内心活动,达到对人物语言的理解,进而破译语言的秘钥所在;二是让学生通过对第二句和三句内容及作用的理解,理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懂了课文怎样围绕总起句进行分写;三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说有智慧的表达上,虽然同样是结合小练笔,但在内容上所练习的与学习的保持一致,也就是具有相似的语境,对于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便于学生模仿,以确保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學部(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