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19-09-10李祥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叔本华

李祥蓉

引言: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涌现了大量的词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然而这一时期关于词作的理论著作却并不成熟。到了清代,关于词作的理论著作才异常丰富。清代词论分宗立派,名家辈出。在这些著述中,《人间词话》凭借其独到的理论,新颖的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王国维生活在晚清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因此,他把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同西方美学思想融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有着独创性。

《人间词话》以“境界说”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不仅把它与中国古代其他文艺理论家提出的境界作比较,而且把它与西方美学思想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了此境界与前人境界的区别与联系,也探究了这一境界提出的理论依据。但很多学者并没有直接探讨王国维所谈及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联系。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本文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角度入手,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探讨这两种境界的根源、各自的表现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一、“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中国传统文化

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因子深深根植于王国维的心中,他的根在中国。因此,在区分两种境界的时候,王国维不仅从哲学的高度寻本溯源,而且还在传统文学史中来进行归纳。

“有”“无”之一概念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概念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诗词美学产生影响。

同时,“有我”与“无我”与中国最传统的儒、道两种文化密切联系。儒家强调有我境界,把“我”作为万物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所以应“视人犹己,视天下为一家”,“有我”超越了自私自利,倡导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道家强调“无我”境界,摒弃狭隘的个人功利意识,清净无为,物我两忘,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人生境界。儒家、道家的“有我”与“无我”是一种人生境界,但这与审美境界也有相通之处。

“以我观物”“以物观物”概念出自邵雍《皇极经世》,他说: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则明,情偏而暗。

又说: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

显然,邵雍认为以“以我观物”带有主观的感情,这种主观地感受会影响对事物的观察,产生偏颇;而“以物观物”,排除了主观情感,客观的分析事物,观察的结果也就更加客观公正。邵雍对这两种观察事物方法的评价也影响了王国维,他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加以改造,强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诗人观察外物时呈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状态。

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西方美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国维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文艺理论研究中。他受康德、叔本华影响很深,翻译了大量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著作。他把叔本华的思想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文艺,撰写了《红楼梦评论》,开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文艺作品的先河。受康德的“美的超功利思想”“天才论”等观点影响,撰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同时,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机融合,写出《人间词话》,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做了一个总结。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受到了叔本华抒情诗理论的影响。叔本华指出“诗人仅仅鲜明地意识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描写它,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这同王国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表达着同一个意思。叔本华又提出抒情诗能表达诗人“心如明镜,无动于衷”的安静心情,它能“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的存在……物与我就完全融合为一体”,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能说不受其影响。

综上所说,可以看出王国维这两种境界的提出,是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其根本是中国传统美学。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曾经就指出:“《人间词话》一书之成就,其特点就在于虽受西方理论之影响却不被西方理论所局限,只不过是择取西方某些可以适用的概念来作为诠释中国传统诗词和说明自己见解的一项工具而已。”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关系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关系实质上是情与景的关系。

感情有主观与客观之分,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我观物,主观色彩明显。观物者将自己的情感、爱好、憎恶投射到外物,使原本客观的自然之物有着观物者的感情色彩,因此“有我之境”是偏重于主观性的词境。

而以物观物,观物者超越一己之情,对外物的关照更加客观,是一种摆脱了现实束缚的自由状态,因此,“无我之境”是偏重于客观性的词境。

简而言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区别的根源是观物者面对客观之景时,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把景物与自己的心情融合,后者则是淡然的,纯粹的观景。

结束语: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它是王国维将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特别是叔本华抒情诗理論与中国传统哲学、诗学、美学有机统一的结晶。

两种境界在诗词中各有表现,这两者是互为补充的,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情与景的关系,都表现出了情与景的统一。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叔本华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新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五)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