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2019-09-10黄春英宋雨田
黄春英 宋雨田
摘 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本文从问题视角揭示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与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的紧迫性,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可能的创新模式,即以加强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为核心目标,在以家庭和学校为代表的特殊外部环境以及区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社会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显性引导与隐性引导的方式,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联合培养,由外至内全方位打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网状结构,以期由内至外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这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法律的地位日益突显,法治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法律是治国之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准确地描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内核,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此后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十六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继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最具生气的力量,培養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仅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体系进程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校园及社会环境长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具有正向的外部效应,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还是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培养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大学生美好品质的形成以及独立人格的健全,具有正向的内部效应,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及培养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大学生群体中,法律相关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显著差异。由于专业学生无论是对法律知识的自主学习还是对法律意识的自我强化都有着长期且系统的专业化指导,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普遍良好,而非专业学生仅从宏观上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往往参差不齐,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大部分非法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大学生严重违法事件不仅直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间接反映出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体系存在着诸多漏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薄弱,培养渠道单一
虽然当今大学生明晰自己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应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一方面,非专业大学生群体常常忽视法律的重要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予足够的重视,一般除了不得不自行完成的必修课任务以外,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学习与探究法律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培养教育渠道,不仅法律基础课程设置稀少,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未充分发挥法治的积极引导作用。这反映出在当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中,不仅校园内单一的课堂直授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一般以直接教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由于其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难以激发能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奇心,结果培养效率低下、效果甚微;而且从总体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渠道较为单一。所以除了校园课堂教育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以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任何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等,都可以成为培养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良好途径与场所,可以探索多样化的法律意识培养路径。
(二)法律基础知识匮乏,应用能力不足
虽然当今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但由于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无法充分认知并发挥法律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非专业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较为匮乏,在实际情境中他们往往直接屏蔽或尝试后放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的方式;另一方面,几乎不了解法律基础知识的学生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轻易做出触碰法律底线的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反映出在当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中,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比较陈旧,以课堂直授为主的校园培养模式长期以灌输法律知识为目的,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普遍匮乏,实践经验也普遍不足。
(三)法律信仰缺乏,法律建设不充分
虽然大学生内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表示认同,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并不充分,学生心中的法律信仰常常无法找到归宿。一方面,由于封建迷信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中频频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这些现象极度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使大学生的法律认同感逐渐消失,法律信仰也逐渐迷失;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建设不充分,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形往往无法通过法律而只能通过寻求关系等其他途径来解决即法律无效,这样的情形若经常出现,将导致他们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反映出当前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还不充分,存在诸多漏洞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法律无法正常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程度的必然需求,以及目前非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完善与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識的培养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优化模式的探索最初主要集中在以构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或以构建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次的法律培养框架为基本思路提出具体优化措施,之后在三维框架基础上延伸出一条强调大学生自主提高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打造出“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的四维立体网络结构。本文则结合新时代特征和已有研究基础,提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可能的创新模式如下图1所示:
具体来说,即以加强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为核心目标,在以家庭和学校为代表的特殊外部环境以及区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社会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显性引导与隐性引导的方式,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联合培养,由外至内打造全方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网状结构,以期由内至外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内部激励为主,外部引导为辅
1. 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为核心层
内因往往是引导事物前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便是激发大学生这一主体要素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做到主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主动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并积极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在核心层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需要大学生主动转变自我扭曲的法律观念,要求他们不仅能主动提高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还能在实践中主动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其次需要大学生主动转变法律知识的传统学习观念,要求他们不仅能主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知识水平,还能在增强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自信的同时主动提升法律实践运用的能力,即做到在实际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寻求法律的帮助以及正确使用相应的法律武器;最后要求大学生能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维护法律权威,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示范作用。
2. 以引导大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外部环境为外围层
虽然事物的发展主要由内部因素推动,但良好的外部因素往往起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中,健康的外部环境通过各部分的密切配合,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网,正向引导着大学生形成培养法律意识的自觉性,而一系列关于完善外部环境的创新举措又将继续推动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本文从不同角度将外部环境分为特殊外部环境与一般外部环境,其中特殊外部环境即图1中的横向外围层,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而一般外部环境即图1中的纵向外围层,是指包括家庭和学校在内的社会总体环境,主要分为现实社会环境和虚拟社会环境。
从横向外围层来看,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其以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式的积极引导作用。其中,家庭场所作为大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生活场所,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法律意识方面,家长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即在积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的前提下,正面教育并引导子女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另外,学校场所作为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学习与生活场所,往往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此在法律意识方面,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合理设置法律基础理论课程,还应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法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场所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正向引导作用。
从纵向外围层来看,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作为国家主导下的开放环境,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并在不断健全我国法治体系的进程中,建设良好公平的社会法治环境,从而正面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培养法律意识的习惯。其中,现实社会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生存发展场所,往往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因此在现实社会中要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不断完善从法律咨询到司法机制的全渠道法律服务体系,并自上而下地加强法治建设的正面宣传力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发挥法治社会的引导作用。另外,虚拟社会作为新时代新兴并日益成熟的网络虚拟环境,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传播速度快、遍布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等特点,故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虚拟社会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要通过虚拟社会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必须完善网络法律治理体系,健全网络法制宣传渠道,加强网络法律宣传教育,创新网络法制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搞好网络法律综合治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制,落实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工作,培育健康积极的网络法治环境,从而发挥虚拟社会的积极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至此便形成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为核心层,以引导大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外部环境为外围层的主体培养路径框架,其中外围层分成由家庭和学校两个特殊外部环境组成的横向外围层及由现实社会环境和虚拟社会环境两类一般外部环境组成的纵向外围层。
(二)外围层通过显性引导与隐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作用于核心层
完善与创新外部环境的各项举措需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发挥自主性。其中,这里的显性引导就是以灌输法律基础知识为主,结合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直接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式;隐性引导就是全方位改善外部环境,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自主感悟与学习法律的方式。例如横向外围层中的学校不仅可以利用法律课堂显性引导大学生强化法律知识基础,还可以通过改善学校自身的法治环境、营造校园健康的法治氛围,隐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同时,结合纵向外围层中的虚拟环境来看,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发挥显性与隐性的引导作用,如通过网络平台跨界融合教育和实践,直击大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方方面面,以新思维、新角度、新方式全面促进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
(三)外围层通过法律与道德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作用于核心层
道德与法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道德又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因此,外部环境要正确发挥对内部引导的重要作用,除了要关注法律及法律意识的相关培养,还应结合道德培养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积极的道德培养不仅有利于法律及法律意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增强法律意识的自我约束,实现自我规范思想与行为的目标;因此,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由内及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識。同样地,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将有助于由外至内全方位打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网状结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体系也存在着诸多漏洞,所以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可以明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应以加强大学生自主培养法律意识为核心目标。而要实现该核心目标,应以改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对核心目标的积极引导作用为重要支撑;本文则主要从以家庭和学校为代表的特殊外部环境以及区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社会外部环境各种不同作用路径出发,强调采取显性引导与隐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创新培养模式与优化培养路径,从而打造出全方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网状结构,以期由内至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荣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8,(20):154-155.
[2] 孙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3] 黄立.大学生法治观现状成因及培养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8,(7):198-199,207.
[4] 赵红梅.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5] 王松梅.大学生法律信仰困境与培育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2):132-133.
[6] 周雪梅.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32):238-239.
[7] 郭新建,岳雪.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