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日志:记录途中的美好
2019-09-10杨艳周开军
杨艳 周开军
近年来,研学活动在各地风生水起,但是大多教师对研学日志的写作指导教学仍处于迷茫之中。暑假期间,应我校生物老师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鹞落坪研学旅行”活动,并全程指导学生的研学日志写作,本着一贯坚持的“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
正如郑桂华所说,“将教学过程具体化,通过作文教学过程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决定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后点评、评后修改的系列训练,尽量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从认知规律出发,我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入手,分别以“观察者、感受者、表达者”三种身份,在不同阶段的日志里有侧重地,如实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观察者
活动伊始,我们是观察者。
生1:在鹞落坪的第一个夜晚。暮色四合,微微的风从窗纱的缝隙偷偷溜进我们的宿舍。轻轻的,凉凉的。这,夏风沉醉的晚上。
生1的日志把笔墨集中到环境描写上。鹞落坪地处大别山主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多枝尖山顶终年云雾飘渺,没有细致的观察,便没有如此精细的描写。
生2:雨后的天,云雾环绕,深林静幽。“呵——”一缕缕水雾挡在面前,形成一张帘子,遮住了远方,遮住了我的思念。
写作是一种书面言说,是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与倾诉。生2在描写环境之后的淡淡一笔,藏着的思乡之情不露痕迹,却又呼之欲出。此情此景,是细心观察的诱导激发,更是水到渠成的紧密相连。
生3:流线的外形,金属的光泽,闪光的翅膀。这小生灵,让我眼前一亮——头部泛着绿油油的荧光,一根根触角历历分明;翅膀由两部分构成,外鞘闪着绿色的金属光泽,膜翅则是透明中带一些黑色,纹理若隐若现;脚则状如弯钩,小巧可爱。?
此次研学旅行以生物为主题,制作昆虫标本自然是重头戏。面对原本无从下笔的一只只昆虫,也在学生的慧眼中成为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小生灵,跃然纸上。
感受者
生1:首先,我把镊子伸进采集瓶,小心地把金龟子夹出来,空气中氤氲着醇厚的酒精味。金龟子仰面躺在泡沫板上,三对足蜷缩在一起。我用昆虫针从金龟子的前胸和头部之间发缝隙中插入,以将它固定。接着,用大头针拨开前足,在足旁顺势插针挡住腿,等风干……
生2:小径两旁小雨珠“滴滴答答”轻打叶片,丛林深处阵阵鸟鸣婉转飘荡。故作镇定的我,一路强压着内心的焦虑——既怕不慎跌落山谷,又怕蚂蟥钻进鞋里。
活动过程中,我们是感受者。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意识和潜能,使他们的语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和张扬。研学旅行中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言语潜能在不自觉中被激发。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关注个体“我”的细微感受——这是最新鲜的体验,也是最原始的积累,是写作的序曲。于是,日志里真实重现了学生们的真实的经历、细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主动诉诸笔端。
表达者
生1:参加研学活动之前,我是个内向、不善言谈,但同时也是想表现自己的“闷骚青年”。这次被选为队长之后,我心里多次提醒自己“不要怂。”
生2:我们用呐喊传递温暖,我们用脚步丈量高山,我们用毅力战胜自我。这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吧。
生3:白色的网子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空起伏飞翔。网在寻找它的昆虫,而我们在捕捉我们的梦想。捕虫网,俨然成了我们的捕梦网。
生4:各种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转瞬即逝的昙花,朝生暮死的蜉蝣,潛伏地中数年只为一夏高歌的蝉,它们无一例外地活出了自我。而对此刻的我而言,最美的姿态,便是昆虫标本展翅欲飞的姿态。
活动结束,我们是表达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必须把教育与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研学期间潜心观察,用心体会,自然产生了倾诉的愿望,作品便句句闪烁着智慧和哲思。
当然,学生观察者、感受者、表达者的多元化身份贯穿始终,没有任何一个阶段这三个身份会脱离另外两个独立存在。之所以这样引导,是为了使学生强化每一个阶段的身份意识,在每篇200字左右的日志中,有侧重地记录不同阶段的感受,最后再总结连缀成文。这样安排,也有效避免了每个阶段都面面俱到的流水账的出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的日志中涌现出“打油诗”。
生1:“多枝尖顶观美景,登山途中磨意志。?踌躇犹豫几辗转,始知雨后现彩虹。”
生2:“携风带雨赴安庆,花香虫鸣雨清新。”
生3:“青山碧水绿草间,自然风光近眼前。世上并无后悔药,成败只在一瞬间。”
抛开对仗,不论平仄。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点燃和唤醒之后,何必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这些质朴、自然的小诗浓缩了研学见闻感受,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要“以我手写我心”,只有在研学之旅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真心表达,书写日志时绘真景、写真人、抒真情,研学与日志才能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西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