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派京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发轫与兴盛发展
2019-09-10刘欣
摘 要:戏剧改良运动在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意识到戏剧具有启蒙民众的教化作用,以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主张戏剧革新,从而推动了戏剧本身的发展。革命时期,众多时事新戏和连台本戏在“新舞台”上演,“新舞台”由此成为辛亥革命前后编演新戏、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革命前后,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众多“辛亥革命戏”,这些剧目反映革命斗争、歌颂革命志士、宣扬爱国精神,为辛亥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一大批海派京剧艺人和从事戏曲改良的爱国革命志士,不仅在舞台上编演新戏,舞台下也积极投身革命,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辛亥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戏剧兴盛的高潮,而推动戏曲改良、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京剧艺人也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关键词:辛亥革命;海派京剧;戏曲改良;新舞台;上海光复
一、海派京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发轫——辛亥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1],资产阶级政论家们认识到戏剧具有广泛的群眾基础,普及于一般社会之国民,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他们重视戏剧的教化功能和启迪民众的教育作用,努力扭转当时轻视戏剧和艺人的陈旧观念,提高戏剧和艺人的社会地位。
戏剧改良运动爆发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在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领导下拉开了序幕。倡导戏剧革新,为革命服务。这次运动对当时僵化萎靡的文艺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文艺领域由此出现了兴盛繁荣的新局面。
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传统的京剧剧本,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两大明显缺点:一是陈腐,如“神仙鬼怪之荒唐,功名富贵之俗套,淫邪绮腻之丑状”,数见不鲜;二是“专演前代时事,全不知当今情形,其于激发国民之精神,有乎古而遗乎今”,这种情况,显然不能满足革命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剧本内容进行革新。他们主张编演有利于反清革命的新编历史剧和时事剧,提倡戏剧创作要紧跟时代、题材不限中外。他们称赞那些具有社会使命感、积极从事新戏改良,具有爱国热情、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京剧艺人。除了革新戏剧剧本的思想内容外,对于语言和表演艺术也力求通俗易懂,更易被大众欣赏、理解和接受。
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家们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在文艺领域进行宣传,主导、引领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思想舆论。他们强调戏曲具有教化人心、开启民智的社会作用,主张戏曲要为政治服务。陈独秀首发其难,对传统贱视艺人的陈腐观念发起猛烈挑战。他的“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2]的宣言振聋发聩。他们希望激发女艺人的爱国思想,与男艺人一样为戏剧改良做贡献,投身革命事业。同时认识到,戏剧在广大民众中的重大影响,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充分肯定戏剧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此种做法是古今之未有的。
1903—1904年间,新闻报刊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新民丛报》《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刊物。这些刊物以戏剧来宣传革命,借用戏剧启蒙大众,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革命派刊物作为宣传革命的思想武器,已经刊登了一些宣扬反清革命的新型剧本作品,如《新中国传奇》《扬州梦》等,逐渐取代改良派刊物而成为时代舆论关注的焦点。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由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在上海联合创办。刊物的宗旨是:“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这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戏剧杂志,它的创办表明了京剧改良理论的兴盛,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舞台”
(一)“新舞台”建立的背景
“新舞台”,初由海派京剧艺人夏氏兄弟、潘月樵与沪上绅商李平书、姚伯欣、沈缦云等,于1908年集资在上海创办。观众席分为三层,剧场能容纳两千多人。旧式带柱方台茶园格局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舞台上设有灯光、布景、机械转台等,由日本布景师专门到上海布置设计。“新舞台”的成立,为上海戏剧界新式剧场的建立提供了先例和借鉴。
(二)“新舞台”的演员与剧目
“新舞台”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演员技艺精湛,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革命爱国情怀,除了常驻的老生演员夏月珊、潘月樵,武生夏月润、夏月恒,青衣毛韵珂,花旦周凤文,老旦小桂芳等人,海派京剧艺人盖叫天、欧阳予倩、王鸿寿以及热衷于改良新戏创作的赵君玉、刘艺舟、王钟声等都曾加入演出。他们排演了大量反映时事的时装新戏和连台本戏,引起极大反响,得到民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新舞台”成为辛亥革命前后编演新戏、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为上海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做出积极作用。
陈伯熙在《老上海》一书中,对“新舞台”的改良新戏剧目评论道:新舞台排演节目……兹略举最著名而脍炙人口诸戏,列述于次。戒烟则《黑籍冤魂》;劝赌则《赌徒造化》;《明末遗恨》,激排满也;《潘烈士投海》,厉爱国也;言监狱之黑暗,则有《刑律改良》;放女界之光明,则有《惠兴女士》……这些剧目关注时事和现实、借古喻今,鞭挞帝国主义侵略,歌颂革命志士,弘扬爱国精神,以古鉴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表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和时代进步的政治要求等主题。
上海十六铺“新舞台”的建立,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由旋转的戏台,写实的道具布景,便利的机关设备,戏曲的性质自然也从虚拟程式变为求真写实。所以“表演的结果,能使得妇孺皆晓。当时观众不复是被强迫着,去听那不愿听的京腔,不大懂的戏白,与看那非经过训导说明不能了解的动作,这就是他们的贡献了。”[3]
“新舞台”成员不仅在舞台上编演新戏、推动戏剧改良,在舞台下也积极投身革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推动历史进步、变革社会、启蒙民众的使命。1911年以新舞台成员为核心,成立伶界商团。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革命党人曾以“新舞台”作为秘密联络据点。
三、海派京剧舞台上的“辛亥革命戏”
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反映辛亥革命的时事新戏和连台本戏,内容多为宣扬反帝反封建,倡导民主平等思想,歌颂革命志士等。这些剧目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顺应社会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要求,为辛亥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宣传作用。
1907年,革命志士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结果失败被捕,最后慷慨就义。积极从事戏曲改良的王钟声,以戏剧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在徐锡麟就义时,他迅疾根据此事改编成京剧《徐锡麟》。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上海还编演了《光复旧土》《鄂泪血》等时装新戏;王鸿寿等出演了《民军光复大武汉》。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革命党人宋教仁。当时年仅18岁的海派京剧演员周信芳满腔热枕,瞬即根据此事自编自演了京剧《宋教仁》,在当时民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关注。他还编演了《王莽篡位》,影射袁世凯的政治复辟野心。
1917年,张勋复辟,上海天蟾舞台上演由刘豁公编的《复辟梦》,讽刺了以张勋为首的保皇党倒行逆施、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政治野心,在当时产生强烈反响。受到沪上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政府当局的限制,不得已将戏名改为《恢复共和》,演出才得以照常进行。
1923年,冯叔鸾编的《割辫代首》在上海演出,《张勋》在上海“共舞台”上演。这些时事新戏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反時代潮流、逆历史规律而行的保皇党张勋之流。
四、海派京剧演员与辛亥革命
(一)海派京剧演员与改良新戏的革命志士
1.汪笑侬
汪笑侬,是出身贵族的满族人。他学识渊博,心怀一腔爱国热情,被柳亚子盛誉为“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汪笑侬的《党人碑》《哭祖庙》《受禅台》《瓜种兰因》等都是京剧改良运动下的代表性成果和产物。表达了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汪笑侬应严修聘请主持“天津戏剧改良社”,该社以“移风易俗、改良戏曲”为宗旨,编撰教科书,培养新型京剧演员[4]。
2.刘艺舟
刘艺舟是同盟会成员,因“痛国势阽危,挽救乏术,端在开导民智”,“即投身戏界以资现身说法”。1907年与王钟声等在东北及天津各地合演《黑奴吁天录》《爱国血》《百合花》等新剧,宣扬公民爱国思想,支持反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被推举为山东军政府临时大都督,孙中山曾赠以“光复登黄伟人”戏幕,“都督演戏”“不当都督当艺人”遂传为佳话。1915年编演京剧《皇帝梦》,首演于汉口满春茶园,把袁世凯的丑态奸相和野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刘艺舟一生创作剧本达数十卷,多针砭时弊、以古鉴今之作,他讴歌革命,一生都在积极从事戏剧改良。
3.王钟声
王钟声曾留学德国,1903年,创建了春阳社,该社是国内第一个专门编演新剧和进步话剧的团体。为了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扩大新生话剧的阵营,提高话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王钟声和任天知于1908年在上海创办了“通鉴学校”。王钟声亲任主演,首开国人在国内演出话剧的先河,因而被誉为“中国话剧先驱”。1907——1911年间,他带领春阳社演员频繁往来于京津、上海等地演出,把新剧和革命的先进思想观念传播到全国各地。1909年,在北京天乐茶园与田际云的玉成班合演,而后与刘艺舟合演过许多新戏,对当时的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钟声参加了上海光复起义,积极投身革命,酝酿起义,不幸事泄,最后被逮捕杀害,慷慨就义。
4.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
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艺人身体力行,积极从事新戏改良,对戏曲改良、革命运动贡献了巨大力量。1908年,我国第一个具有转台、布景等先进道具设备的新式剧场“新舞台”,就由夏氏兄弟与潘月樵等人在上海南市建立。“新舞台”曾排演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宣扬民主爱国思想的新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是改良京剧的实验剧场和前沿阵地,成为戏曲改良的大本营。欧阳予倩曾说:“南市新舞台是在中国第一个采用布景的新式舞台……《新茶花》《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之类。当时种族观念正从国民间觉醒过来,这种戏恰合时好,如是潘月樵的议论,夏月珊的讽刺,名旦冯子和(原名小子和)、毛韵珂(原名七盏灯)他们的新装、苏白便成为一时无两。”[5]
无论是汪笑侬、刘艺舟等人借戏曲教化民众、匡扶人心,还是潘月樵、田际云等人将政治宣传与商业利益相结合,他们都创作并演出了一批反映政治生活、提倡爱国、宣扬革命精神的新剧,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为革命献身,直接参与到了辛亥革命的战斗中去。
(二)海派京剧演员攻打“江南制造局”
海派京剧演员们不仅在舞台上编演新戏,舞台下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革命。1911年,上海光复起义,新舞台成员组织敢死队,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上海的光复,有力地响应了武昌起义,扩大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在这次战斗中,海派京剧老生、伶界商团领队潘月樵做出了巨大贡献,军政府委任潘月樵为沪军都督府调查部部长并授予他少将军衔。1912年,潘月樵受到孙中山亲自接见,孙中山署文勉励潘月樵、夏氏兄弟等“夺获制造局有功”。
武昌、上海起义后,军费所需数目巨大,筹饷困难,沪上戏剧界的演员们积极捐款,并多次举行义演助晌。除此之外,海派京剧艺人们随着革命形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实际行动激发了广大国民的爱国热情,推动反清革命的前进和发展。
五、结语
海派京剧演员们从事戏曲改良、积极投身革命,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使命感,用实际行动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正如阿英在《觉醒的戏剧界》一文中所说:“辛亥革命的狂飚,同样给当时的戏剧运动带来了新的生命,民族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交织成新的特征。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开始觉醒的戏剧界,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向前迈进。”[6]
辛亥革命时期,戏剧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国内政治形势的极度恶化和急转直下,戏剧也开始走下坡路。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致使海派京剧艺人们的革命意识和政治热情逐渐消散,而具有革新意识、带有政治目的的剧目在京剧舞台上逐渐消失。而“五四”时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进而被“西化”的新文化知识分子认为,京剧没能承载开启民智、变革社会的功能,转而对新兴的话剧给予支持和倡导。直到抗战时期,国家蒙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具有鲜明爱国主题和革命宣传的京剧演出才又在舞台上重新展现。
参考文献:
[1]鲁迅.三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35.
[2]陈独秀.论戏曲[J].新小说,1905(2).
[3]洪深.洪深文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来新夏,主编.天津近代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312.
[5]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6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74.
[6]阿英.辛亥革命文谈之六[N].人民日报,1961-11-26.
作者简介:刘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