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09-10沈悦
沈悦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斜视患儿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段是2017.1-2019.3,研究对象是我院眼科接收的84例小儿斜视患儿,抽签法分观察组(显微镜下矫正术)与对照组(直视下矫正手术)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视力恢复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有效率高,并发症率较低,P<0.05。结论: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小儿斜视能提高整体疗效,便于提高视力水平。
[关键词]小儿斜视,显微外科手术,临床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36-02
目前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斜视,儿童群体具有较高发病率,表现为弱视、复视、眼位不正及双眼难同时注视目标等症状,未接受及时治疗则影响患儿学习及生活。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临床治疗斜视以外科手术为主,传统手术是在直视下操作,建立双眼视功能且提高疗效,但存在美容效果差及并发症多等缺陷,导致患儿难耐受,因此董玉红学者认为,借助显微镜治疗斜视能改善预后,具有创伤小、美容效果显著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临床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分析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研究时段是2017.1~2019.3,研究对象是我院眼科接收的84例小儿斜视患儿,抽签法分两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男女所占比例是22:20,年龄1~11岁,均值是(5.14±1.23)岁;病程3~15个月,均值是(9.15±2.36)个月;其中麻痹性斜视25例,共同性斜视17例;对照组:男女所占比例是28:14,年龄2-12岁,均值是(5.26±1.15)岁;病程3-15个月,均值是(9.15±2.36)个月;其中麻痹性斜视25例,共同性斜视1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1)纳入:经检查确诊为斜视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2)排除:泪腺功能异常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弱视或眼底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眼部外伤史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1.2方法对照组患儿行直视下斜视矫正术,观察组患儿行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表面麻醉采用1.5g/LAlcain滴眼液,每次滴3滴,每隔四分钟滴1次,持续滴眼3次后给予患儿外科手术,对照组以穹隆膜为基点将结膜切开,肌鞘完整的前提下对眼外肌分离,量的需要肌肉的长度后对眼外肌后徙,最后缝合伤口;观察组根据患儿斜视程度将显微镜放大6-10倍,术中充分暴露直肌并间断肌腱膜,需注意肌鞘的完整性,行结膜切口后将眼外肌勾出对肌肉长度量取,截除眼外肌,选择颞下穹窿部结膜为手术切口,球结膜翻转后勾起下斜肌采用止血钳夹持并间断,利用可吸收线对肌肉缝合。
术后实时监测患儿病情,叮嘱家属配合患儿开展外转功能及集合功能训练,随访病情两个月。
1.3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指标:测定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2)临床疗效:显效:斜视症状消失,视力水平恢复正常且并未影响社交能力;好转:斜视症状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视力功能改善幅度≥50%,患儿社交能力受到轻微影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且视力功能异常,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3)统计两组发生结膜充血、结膜囊肿及瘢痕形成的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指标)(x±s)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n(%)],x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视力恢复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临床疗效观察组有效率(97.61%)高于对照组(80.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2.3并发症84例患者手术后,观察组结膜充血1例,结膜囊肿1例,未发生瘢痕形成,并发症率4.76%;对照组结膜充血3例,结膜囊肿4例,瘢痕形成1例,并发症率19.00%,x=4.0865,P=0.0432,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率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斜视属于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两眼不能同时对目标注视,儿童群体的发病率较高,患儿表现为内斜视、外斜视及上下斜视等典型症状,病因是遗传、神经支配及屈光與调节等,未接受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立体视觉减弱及发生复视等现象,影响其学习及生活,目前治疗斜视以外科手术为主,传统手术由临床医师在肉眼直视下开展,操作不当或缝线错误等因素诱导术后可能发生结膜充血及肌肉缝线等并发症,使得手术效果不理想,因此彭静学者认为,借助显微镜治疗斜视能获得良好的治愈效果,便于达到促进视力水平恢复的目的。
有研究报道,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斜视能改善预后效果,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成功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精准的定期分享穿过巩膜位置的深浅,避免发生肌肉滑脱的现象,垂直在肌肉缝合确保缝线穿过巩膜时呈直角且固定,预防体位变动影响手术流程,同时以患儿病情实际情况为基点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亮度作出调整,清晰显示眼部解剖层次,预防手术操作时对筋膜囊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降低疤痕增生及结膜囊肿等并发症发生几率,确保肌鞘及肌腱的完整性,对肌腱膜精确的分离便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其次,眼前节的重要供血来源是睫状前动脉,直视下行外科手术将直肌切断时后同时切断睫状前动脉,术中处理2-3条直肌导致术后可能发生前葡萄膜炎及前节缺血等并发症,因此利用显微镜操作能到达血管分离及保留的目的,尤其适用于复杂性斜视及伴有血管硬化斜视者,对睫状前动脉精准的分离后保留,仅需将肌纤维离断后一次处理3~4条肌肉,避免再次手术且缓解患儿家庭经济负担,提高眼科手术质量且降低直视下手术的并发症几率,满足患儿家属对手术的实际需求,便于促进患儿视力水平恢复。
本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视力恢复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与刘青林等文献报道结果基本接近。
综上所述:小儿斜视采用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且促进视力水平恢复,减少术中出血量且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应用前景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