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通气技术在心脏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瞿斌凌云林琼瑜宋亚敏陈官映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4期

瞿斌 凌云 林琼瑜 宋亚敏 陈官映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技术在心脏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9年2-7月10例心脏术后患者实施俯卧位治疗,分别在俯卧位前、俯卧位后1d、3d对患者的心率、血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俯卧位前后心率、血压(p>0.05)无统计学意义,俯卧位前后1d、3d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p<0.05),有统计学意义,氧合指标得到改善:10例患者均氧合改善,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重度低氧血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心脏术后,重度低氧血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 9)20-0203-02

由于心脏手术患者术中手术时间长,采用低温,体外循环辅助,术后易出现重度低氧血症。俯卧位通气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可以促进气体交换,能显著改善病人的氧合状况。即提高肺泡通气功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促进分泌物的排出。同时可以减轻对骶尾部及背部皮肤的压迫,预防褥疮的发生。2019年2~7月我科对10例心脏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9.25±20.71)岁,体重(65.50±18.44)kg。其中心脏移植术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膜置换术1例;CABG术2例,Bentall术5例,二尖瓣成形+左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手术均采用仰卧位,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常规胸部正中切口。10例经单腔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1例IABP管辅助循环。

1.2方法对10例重度低氧血症者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天俯卧位一次,每次6-84,时,连续3天治疗。观察指标有心率、上肢动脉血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2)、和氧合指数(PaO2/FiO2)。

1.3俯卧位通气技术俯卧位通气技术应评估患者神志情况及镇静评分,翻身前暂停饮食,回抽胃液;翻身时防止各种管道压迫、扭曲、移位及脱出;翻身后重点观察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俯卧位前后的观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例患者經俯卧位通气后重度低氧症状明显改善,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出ICU,并顺利出院。俯卧位前后第一天和第三天的监测指标的差值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f检验,详见表1、表2。

3护理

3.1镇静的护理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人机配合十分重要,在选用镇静药物方面,根据药物小剂量产生镇静,大剂量产生抑制的原理,视病人的病情、体重及个体差异,通过调节药物速度,以达到理想镇静水平,避免镇静过度或不充分镇静产生的人机对抗,8例病人均选用右美托咪定0.5-1.5ug/kg.h或米达唑仑3-5mg,h镇静,2例患者因烦躁不安,予以右米托咪定+米达唑仑同时镇静,通过RASS镇静评分+疼痛数字评分,随时调整镇静药物以达到充分镇静,避免镇静过浅或过深,引起患者烦躁不安或呼吸抑制,撤机困难等并发症。俯卧位后调低镇静药物量,及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自主呼吸,以尽早撤除机械通气。

3.2肠内营养的护理心脏术后当患者肠道恢复功能,无胃潴留。首选经鼻胃管或经鼻空肠管的肠内营养支持。返流、误吸是肠内营养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在重症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时,应采用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选用纽纯素250ml qia或百普力50ml bid肠内营养输注泵小剂量开始泵人维持,定时回抽胃液,检测胃残余量,根据胃残余量调整输注速度。1例患者出现胃潴留,予以胃肠减压及经鼻空肠管营养支持。俯卧位时提前1/2-1小时停止输注肠内营养液,并抽出胃残余量,必要时予以胃肠减压,10例患者未发生返流或误吸。

3.3体位的护理实施俯卧位时,放平床头,理顺好各种管道,记录好胃管、深静脉管、气管插管及IABP管的刻度,夹闭胸腔引流管,尿管,分离心电监护导线,桡动脉穿刺管,血氧饱和度。保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emH2O。1名护士站头位,负责指挥和俯卧位时帮助头部的旋转,用EC手法固定气管插管,避免气管插管脱出或气管插管过深进入右侧支气管。另外4名护士分别站在病人两侧,铺一张助力单,在患者身上和身下对齐,先将患者移到一侧床边,立起患者并转向对侧,对侧护士抓住上方的助力单,同侧护士抓住下方的助力单,将患者由仰卧位变成俯卧位。两上胸部各放一个枕头,头偏向一侧,避免直接压到眼球和鼻子受压,记录好气管插管的长度,头部垫u型枕,理顺好各种管道,保证药物持续泵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均未发生压疮和管道脱出。

3.4呼吸道的护理患者每班予以充分翻身及人工拍背,俯卧位前,吸净气道、口腔、鼻腔分泌物。俯卧位时,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使气道阻力下降而引流,会促进患者分泌物排出,予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当听到痰鸣音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吸痰,吸痰前后给予3min纯氧吸人,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动作轻柔,避免操之过急,以免过深刺激迷走神经而诱发心律紊乱,缺氧或心跳骤停,防止引发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患者俯卧位前因痰液较深,密闭式吸痰管未能吸净痰液,医生予支千镜吸痰,每次吸痰应记录好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并做好交接班。雾化吸人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从而治疗呼吸道感染,改善通气功能。10例患者均采用呼吸机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1mg+博利康尼5 mg qid,每次20min。雾化效果满意。每班3-4小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10例患者每次俯卧位后分别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上升,逐渐调整呼吸机后顺利拔管。

3.5并发症的预防俯卧位通气后患者面部、肩、上胸部及髂前上棘处皮肤易压红,仰卧位后我们予以赛肤润按摩外涂,促进压红消退。长时间对眼的压迫易出现视神经/周围神经损伤,避免直接压到眼球,如果发现患者眼部有分泌物时,及时用湿棉签清除,必要时予以眼药膏涂抹,防止眼部感染。

4总结

俯卧位通气可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俯卧位前应评估患者神志情况及镇静评分,暂停饮食,回抽胃液。俯卧位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及时复查血气分析,预防受压部位压疮的发生,防止各种管道移位、脱出,重点观察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