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 提升 培育
2019-09-10陈伟平
摘 要:本文提出以“出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自主协作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回顾检查反馈、当堂巩固训练”六个环节为核心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该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培育学生的主体信息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学信息技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在先学中尝试成功、在后教中体验快乐”为教育理念,形成“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自主协作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回顾检查反馈、当堂巩固训练”六大课堂教学环节。“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出示学习目标,导入先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作为教学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并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有方向、习有动力。笔者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精心设计主题,处理教材有效度。教材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系列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的教学主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际生活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地的搜集、整理信息,主动探究规律并解决问题以实现深入理解主题和统整学科知识,以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促进学习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
(二)激发求知欲望,教学导入有趣味。只是精心设计主题还不够,关键在于将它有效引入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对于教学主题的开展至关重要:创设出扣紧教学目标、激发求知欲望的教学导入,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关注,为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后续课堂教学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首先,课堂教学导入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现代研究表明,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用图文并茂、影音俱现等传媒形式,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导入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迎合了学生渴望新知、追求美的事物的心理特点。
其次,教学导入方式要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因时而宜地进行调整教学导入方式,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再次,教学导入内容形式要紧贴本课教学主旨。如果课堂导入不扣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吸引学生一味地投学生所好、但与主题偏离,那么再精心设计的导入,也只为博人眼球地图一时之关注,但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发生偏离,对课堂教学后续的开展有害而无益。
二、确定学习内容,任务驱动
在此环节中,需要让学生做到“三个确定”:确定自学内容,明确内容和范围,具体到几页几行;确定自学的方法:告知学生怎么学,引导学生把关注从已知向未知、从知识存量向知识增量。明定自学要求:也就是通过自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与效果。在设计操作任务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任务的设计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为出发点,要能满足学生对未知探究的主观意愿;以达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强大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次,任务的安排有层次性。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具有连续性、软件的操作步骤也较长,教师往往需要把一个整体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操作模块,进而把一个个小操作模块转化成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地,还要进行循环往复。所以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中要安排不同难度任务。有层次性、多样化的选择,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为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作好学习铺垫,而不能一蹴而就,搞“一刀切”的任务设计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再次,任务的元素有生活性。任务的元素要具有学生的实际生活特色。将信息技术放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用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并探究问题。这样的任务设计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最后,任务的操作有指向性。笔者采用“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作品的框架,并对教学相关的内容留白,利用这些没有完全完成的实例让学生其根据所学进行进一步的创作,补充留白的过程就是进行“知识加工”的过程,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学互动。其本质在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半成品”作品指示下,开展学习探究。
三、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引发先学
兴趣提起来了,学生更乐于自己动手去实践。虽然习得效率比较慢,但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讨论、动手,去操作。学习过程可以引导生生相助、相互协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时间。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先帮忙解决,然后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小组间帮忙解决。而教师只在关键点上要加以提醒、补充。对于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及难点,教师可精讲、示范,并讲解上机操作时的注意点。
在此教学环节中老师要①围绕教学目标和自学提纲设计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知识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②学生自学时,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例如,依据提纲把会的打对号,有疑问的打问号。教师要及时自学效率高、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赞赏,对学困生要重点巡视点拨并加以鼓励。③学生在通过自学后产生的问题,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四、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完善先学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先要明了教的内容:應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还是不会的内容;其次,确定教的方式:先“兵教兵”,已经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对于学生没有讲解到位的问题教师必须补充;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交流已经掌握的,就无需要再教。合理分配自学提纲中问题,由各自学小组主讲学生进行讲解,再由师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我的课堂经验是:
(一)指引学生原创思维的表述。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又要能说出对其他同学观点的理解、看法,会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同比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或删减或补充,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
(二)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表达。要让学生梳理思路,理清要点,条理化,“一二三”说明了,不要太多,把与别人最不一样最重要的观点放在最前面。这样就给其他同学留足发言的机会,使各种观点精彩呈现,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交流,提高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三)指导学生有结构的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有结构的表达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发言的目的、自己的思路方法等。这样也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四)指导学生符合规范的表达。规范精准地使用学科专业术语是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表现,这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地培养,建立起合乎规范的用语环境,让使用专用术语成为习惯,以促进学生从交流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五、教师回顾目标,学生检查反馈,充实后教
对于新的知识光靠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动手尝试还不能完全解决,所以教师的“教”依旧很重要。但“后教”不代表重复教学,教师一定要回顾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可以不讲,学生已经会做的可以不教。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低效的,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不相信学生会自己学懂,所以索性不理会“先学”,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课,这不是真正的先学后教。
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实例进行对照与回顾,查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向老师与同伴寻求帮助指导。通过师生对照本节学习目标,以完成相关作业的方式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小组合作解决的方式再由组内学习伙伴提供帮助,并由组长进行监督,以实现人人达标,实现教学辅导的个性化、精准化。
六、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厘清校正,巩固后教
“当堂练习”是指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练习。通过查看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检测出每个学生是否都能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当堂的操作训练,提升了运用信息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当堂检测,检验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观察与作业反馈,了解哪些同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检测题要符合教学目标,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与难易梯度,形式有“必做题和选作题”,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做分层要求,使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做到“上不封顶下保底”。
老师要发挥信息技术课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要当堂进行及时精准的评价,对作业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掌握不清、能力提升不足等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厘清校正,以巩固教学成果。
总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且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落到实处。要想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想培育学生学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技能、在生活的实境中运用技能,就要采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达成终极目标——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伟平(1977.7-),男,汉,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