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性质”思维导图式导学案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张春平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及思维导图式导学案的重要意义,笔者选取导学案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以高一化学“铝的性质”知识为载体,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针对性地应用于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的环节,初见成效,有收获有反思。
关键词:思维导图;导学案;高中化学
1.研究意义
面对新课改,课堂教学怎么创新?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导学案的设置。在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可作为一种可视化教学工具,能有效促进知识联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改变传统文字排版的导学案,用图解的形式,加上鲜明的颜色刺激,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动感知觉等协同进入学习任务。之外,思维导图式导学案以其独特形式,运用关键字、代码、曲线、图片等将教学的任务、知识结构、行动方式等组成相互关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状结构,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双呈现的导学案编制方法。一图胜千言,以图作为文字理解的辅助和补充,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和记忆图中内容,在学生降低疲劳感的同时,又可以开发学习者右脑的记忆功能,增加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2.实践研究
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金属,铝单质及其合金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的一种金属。基于前面学生已经了解几种金属單质,对于铝的学习会有一种熟悉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回顾,一下子先把学生的学习性激发和调动起来。再加上初三学生就已有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知识,他们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的性质学习,不仅是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更是促进知识的迁移。
课前选取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铝的用途归纳出铝的物理性质,再从与铁生锈对比的异同点将学生思维引入对金属活泼性的思考,为顺利进入课堂教学做好思维准备。随后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式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其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讨论,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引导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提高能力的转化效率。
图1分析与说明:实验探究这块采取思维导图式导学案,利用曲线分类、图片引导、关键词引领,将实验器材、步骤、思考问题、记录内容有序的引导完成,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思维清晰的去完成各项任务。这一环节不仅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接下来为了能够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再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探究学习的方式逐层推进,这些任务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动手实验的基础之上,对于过程中的现象产生困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小组讨论1为什么铝融化不滴落。小组讨论2的任务是以实验“铝溶于NaOH”为思维引导,在直观现象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构起两条思维脉络:气体和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反应原理,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小组讨论3的任务是以演示实验“铝热反应”为思维引导,再与比较震撼的视觉和听觉定向爆破视频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分析该反应的实践用途,从而归纳出该类反应的特点,并能准确把握铝热剂的概念。
最后再进行知识小结,主要强化重难点,主要涉及铝的化学性质,整个知识框架以铝为思维引出化学性质的关键词,并用化学符号表示。这个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整理归纳过程,也是知识的形成升华过程,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进行课堂内容的逐级深化,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开发学生的左右脑,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后再通过典型例题从多个角度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实践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基于思维导图式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也不是一座空中楼阁。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师生双方从新的视角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思维导图导学案设计还处于初探阶段,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但从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出其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说明基于思维导图式导学案的研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贵梅.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陈春霞.思维导图在初中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44~45
作者简介:张春平(1969.02-)男,汉,安徽天长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