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海余珍
2019-09-10王平
王平
海宁陈氏是明清以来赫赫有名的江南大家族,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考中进士者31人,乡试中举人者107人。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常为惯例,堪称科第之奇。更因与乾隆皇帝扑朔迷离的关系而家喻户晓,有“王与马共天下,陈与帝同一家”的传说。2018年,海宁市博物馆特举办“江南巨族——海宁陈氏的荣耀辉煌”展览。展览共汇集公私收藏陈氏相关文物66件(组),展示海宁陈氏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展览共分“官声显赫”“安澜名园”“诗书传家”三个单元,三部分内容相互独立但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官声显赫以科举试卷开篇,以皇帝赏赐来重点展示陈氏子弟为官的成就以及与皇室的亲近关系。正是有这种亲近的关系,所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选择住在陈氏的私家园林——安澜园。安澜名园围绕现存的《陈氏安澜园全图》,配合相关史料及安澜园文物遗存,讲述一代名园的盛衰。海宁陈氏之所以屹立3D0年不倒,背后是整个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良好家风的传承。最后一单元诗书传家从文化切入,探究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官声显赫
海宁陈氏是簪缨世家,多人在朝为官,清朝国史馆立传者有13人,但留存下来的相关实物非常少。查清宫廷档案,皇帝对陈家的赏赐记录随处可见,但遗憾的是这些赏赐品流传至今的寥寥可数。现选取三件与陈氏科举、为官相关的文物做一介绍。
康熙四十二年(1703)陈世倌殿试试卷(图1)
试卷纵47、横216厘米,9开18面,策文部分7开14面,每开12行,共计82行,1537字。开头骑缝处有阅卷人朱笔题写“第二甲第九名”,另有礼部弥封印。策文以工整的小楷书写,内容紧紧围绕康熙皇帝提出的吏治、民心、風俗、刑狱等治国理政的大事。先用200多字概括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颂扬皇帝执政40余年取得的成绩。接着重点阐述自己对吏治、风俗和刑狱的观点。为官者要“贵在适中”“宽平为念”,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欲使风俗淳厚,首要在人心,要以“三物六行”“五礼六乐”来教化百姓,如此社会风俗定能改变;皇帝爱民如子,宽大为怀,但是州县官吏却不能做到矜恤民命,要整饬官纪,上下一心,这样刑狱的问题才能解决。整个策论文辞考究、条理清楚,阐释了儒家“民为贵”的思想。
试卷的作者陈世倌(1680~1758),字秉之,号莲宇,历仕康、雍、乾三朝,是陈家最后一位阁老,考中进士时只有23岁。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巡抚、左副都御史、仓场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乾隆六年(1741)授文渊阁大学士,他的仕途正是从这份试卷开始。在他担任山东巡抚期间,捕杀蝗虫、疏浚河道,为百姓疾苦哭陈上书,颇有政声。《清稗类钞》还记载有他为官清廉、事母至孝的故事。翻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及《海宁渤海陈氏家谱》,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除了陈世倌以外,另有二甲第六名的陈邦彦和二甲第二十六名的陈嵩。一榜进士166人,海宁陈家就有3人。
雍正御赐“躬劳著训”匾额(图2)
匾长3、宽1米,用上等香樟木精心雕琢而成。匾额中间是“躬劳著训”四个御笔楷书大字,其下雕有九龙,昂首奋飞,因此民间也称这块匾为九龙匾。匾右侧有一行楷书小字,“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左侧有四行小字:“赐诰封一品夫人查氏、男江西建昌府知府臣陈世儁、翰林院侍讲学士臣陈世倌、翰林院检讨臣陈世侃。”清朝皇帝赐给陈家的匾额有10余幅,现仅存这1幅。
该匾是雍正皇帝赐陈诜夫人查氏的,以表彰她抚育5个儿子,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功劳。陈诜(1643~1722),字叔大。康熙十一年举人,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后做官累至贵州巡抚、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陈诜以举人出身,做官至尚书,足见康熙皇帝对他的赏识。陈诜卒于康熙六十一年,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元年,皇帝赐查氏九龙匾。查氏是陈诜的原配夫人,广西隆安知县查继甲的女儿。
陈诜有5个儿子,长子陈世儒,并非亲生,是他的堂兄陈誠的儿子过继的。康熙四十六年进士,二甲第三十名,先后任官刑部山西主事、江西建昌府知府。次子陈世俨,侧室黄夫人出,康熙五十年考中举人,候选知县,初居苏州,后因兄弟俱在外为官,遂回海宁侍奉母亲。后因生母黄夫人丧而悲痛致疾,康熙五十六年,43岁即撒手人寰。三子陈世仁,原配查夫人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三甲第六十名,初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敕授徵仕郎,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四子陈世倌,侧室黄夫人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第二甲第九名。为官累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五子陈世侃,侧室周夫人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三甲第二十五名,官翰林院检讨,康熙五十六年主持山西乡试。5个儿子,4名进士,1名举人,五子登科可谓是实至名归。只可惜,陈世俨、陈世仁在雍正元年之前已经去世,所以匾额上只有3个儿子的名字。
王翚竹屿垂钓图(图3)
纵132.4、横44.6厘米,纸本绫裱。整个画面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半部分是树木掩映下的茅舍,溪水畔一老者悠然垂钓,树后另有两童子。画心上款:“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戊寅三月既望,奉赠乾翁老先生并正。海虞王翚。”上隔界为吴湖帆题首“王石谷画海昌陈文简公竹屿垂钓小影”。右侧裱边有题跋三章,其一为陈元龙自跋:“‘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孟襄阳句也。御笔曾书此诗以赐,窃爱此二语意味深长,乃属王山人石谷作图以志。他年乞身泉石,歌咏太平,读罢钓栏,毋忘君赐之意。甲申四月以亲老告归,棲迟子舍三载,于兹颇得闲居之乐,展阅此图,辄怀终隐。庶几万杆修竹,数椽茅舍,可遂初心,与此图相印证也。康熙丙戌秋日,南陔居士陈元龙识于爱日堂。”其他二章为王凯泰、吴湖帆观款。左侧裱边有跋二章,一为阚凤楼所题,一为张宗祥所题。下隔界则有钱镜塘著录及鉴藏印数款。
该图的作者是王翚(1632~1717),字石谷,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四王”之一,曾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此图是陈元龙请王翚为其所绘。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先后任吏部侍郎、广西巡抚、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雍正七年授文渊阁大学士,是陈家第二位阁老。康熙三十四年,陈元龙任侍读不久,得到康熙御书一卷,卷中为孟浩然《西山寻辛谔》诗:“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纤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陈元龙自跋孟襄阳诗句正是来自于此,诗中描绘的是一派世外桃源、林泉高致的景象,于是请山水画大师王翚将诗中意境展示在画端。王翚擅山水而不擅人物,所以画面中溪边垂钓的陈元龙形象非常小,不仔细观察便会忽略。陈元龙毕竟是皇帝近臣,王翚对他非常尊敬,虽然年长陈元龙20岁,画中上款仍以“乾翁老先生”称之,而陈元龙则以“石谷”直呼。
安澜名园
安澜园是陈家的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经过战火和动乱的洗劫,现在只剩下一泓池塘、一座石桥、一方石匾,往昔的辉煌只能从图画中追忆。此次展览中的《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是各个安澜园图版本中保存最好、最清晰的一幅。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图4)
该图纵65.5、横128.4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乾隆驻跸安澜园后,安澜园达到极盛时的图景。可以看到军机处、太子宫、御书房、御厨房、寝宫等建筑,俨然是皇帝的行宫。除此以外,假山、池水、曲桥、亭榭这些传统园林中的元素一个也不少。裱边有钱镜塘抄录自《海宁州志稿》的文字,“安澜园原名隅园,在治北。明太常陈与郊建地,远阂阌,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后为相国陈文简公别业,复扩而充之,名遂初。园中曰环碧堂,迤西日静观斋,又西日天香坞、漾月轩,稍北日赐安堂,东则九曲梁、十二楼,计地广六十余亩,池半之。泉石深邃、卉木古茂,为浙西园林之冠。乾隆二十七年三月,高宗临幸海宁,驻跸园内,赐名安澜,有御制诗六首并题匾额对联。三十年闰二月,翠华重幸,复叠前韵并题联,一时称盛。咸丰七八年间毁废,千余年老树参天砍伐殆尽。陈璂卿撰有安澜园记。见海宁州志稿。钱镜塘录。”
安澜园遗址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西北隅的盐官村立新组陈园里。安澜园俗称陈园,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四年(1130)安化郡王王沆赐第盐官,营造此园。元初开始,该园逐渐废毁。明万历二十四年,戏曲家、太常寺少卿陈与郊在王氏故园遗址上理水叠山,修建园林,名日“隅园”。康熙四十三年,大学士陈元龙以亲老告归故里,将隅园收为自己的别业,逐渐整修,后将隅园作为书局栖息之所,编纂《历代赋汇》。雍正十一年,陈元龙告老还乡,将隅园改名“遂初园”。遂初园时期园占地60余亩,其中池水面积占去一半,继承了隅园原来以水为主的布局风格,以泉石深邃、卉木古茂摘取浙西園林之冠。
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驻跸遂初园,赐名“安澜园”。回京后,更将圆明园福海北的四宜书屋也改名为安澜园,景区略加改造,悉仿陈氏安澜园中的主要景点。自此,安澜园名闻天下。此后乾隆三度南巡,均驻跸是园。陈氏也每次修葺,将安澜园面积扩至百亩,新增景点、建筑达到30余所。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最后一次南巡驻跸,安澜园达到了鼎盛。乾隆四次入住安澜园,前两次由陈元龙子陈邦直接待,陈邦直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后两次参与接待是陈邦直子陈善庆。
安澜园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名园之一,和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齐名。对园林颇有研究的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游陈氏安澜园,占地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乌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
作为主人,陈元龙本人有20余首诗咏安澜园,其中不少是朋友来访时所作,文字之间颇为自得。此外,袁枚、阮元、舒瞻、杨恪曾、钟大源、管庭芬、钱泰吉等人在游览安澜园之后,都留下了诗作。乾隆皇帝四次驻跸安澜园,每次也都有诗作咏叹。令人惋惜的是,一代名园毁于战火,现在仅剩下几曲石桥和一方“漾月”石匾(图5),供后人凭吊。
诗书传家
陈家的三位阁老,陈之遴有诗集传世,陈元龙曾编纂大型类书《格致镜原》,陈世倌治宋五子之学。另有陈与郊雅好戏曲,留下杂剧十余种;陈瓛、陈之伸父子刻丛帖《玉烟堂帖》《渤海藏真》;陈奕禧擅书;陈邦彦撰《康熙字典》御制序。陈家各位阁老、翰林除了科举、为官以外,在学问、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以下挑选三件文物详细介绍。
陈之遴《浮云集》(图6)
该书纵27.4、横18.2厘米。康熙刻本,分上下两册。上册封面有后裔陈乃乾记陈之遴事略,“彦升相国以崇祯丁丑进士榜眼及第,入清官至弘文院大学士,以事诛,累谪戌塞外。母吴太夫人及兄弟偕往,吴梅部祭酒诗所云,生儿真悔作公卿也。后已赐环,有疑其与中使往还者,乃再谪,竟没于戌所。诸子亦先后摧折。夫人徐氏于康熙十年九月圣祖谒陵跪迎道旁,手疏面陈。上日,岂有冤乎?夫人日,先臣惟思过耳,岂敢言冤。伏惟皇上覆载之仁俯,赐先臣归骨。因得旨,命家属扶梓还,时相国没已五年矣。夫人名燥,字明霞,号湘蘋,吴县人,著有《拙政园诗余》。自相国遭谴后,即布衣練裳,不再以一字落人间。晚年皈依佛法,更号紫箐。丙戌嘉平裔孙乃乾得于沪上。”
陈之遴(1605~1666),字彦升,号退之,海宁陈家三阁老中的第一位。明崇祯十年进士,清顺治八年任礼部尚书,九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后遭人弹劾,流放辽东。在流放地撰写诗文集《浮云集》,题材包括自然山川、朋友送别、人生感悟。以浮云为名,说明他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陈之遴夫人徐燥,工诗擅画,二人之间的伉俪深情在后世也传为一段佳话。
陈奕禧草书五言诗轴(图7)
诗轴纵165.5、横75.1厘米。录文: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飞余。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梁前朝影出,桥上晚光舒。愿逐旌旗转,飘飘侍直庐。癸未夏日,奕禧书。启首章朱文“御赐日岩”,落款章白文方印“陈奕禧印”,朱文方印“六兼”。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又字子文、文一,号香泉。康熙三十九年,官户部郎中,康熙帝极为欣赏其书法,召入值南书房。曾出任贵州石阡府知府,康熙四十七年擢江西南安知府,修学宫、纂府志、兴文教,卒于官,年62。陈奕禧自幼习书,书法取法晋人,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较大。陈奕禧本无功名,只因字写得好,康熙破格提拔其入值南书房,后又外放任知府。
作为世代书香门第,陈氏子弟在书法方面都颇有功力,包括陈之闾、陈诜、陈奕禧、陈元龙、陈邦彦、陈世倌等人的墨迹都在展览中进行了展示。陈氏书法风格多是“二王”、赵孟炬、董其昌一路正宗的“帖学”,圆润秀丽,陈元龙、陈邦彦的字颇得皇帝好评。唯有陈奕禧风格多变,能够跳出董字的藩篱,看到了北碑的价值,在书法中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香泉体”。时人评价他“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之态,小字稳健而柔美,精于小楷,以行草书著称于世,善于作大幅立轴”。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并称为康熙年间书坛四大家。陈奕禧的字是陈家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陈世倌行书轴(图8)
该书纵139、横38.6厘米。录文:横渠先生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之道当如是。新吾先生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盘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为人之道当如是。末署:戊寅暮春黄发老人陈世倌为既堂年兄书,时年七十有九。朱文方印“陈世倌莲宇氏之章”“莲宇居士”。
陈世倌抄录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阐述为学之道;抄录明代思想家吕坤的名言,阐述为人之道,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陈世倌书写此轴时是乾隆戊寅(1758)暮春(农历三月),在《陈世倌国史馆本传》中明确记载陈世倌在当年四月卒。在写完此轴一个月的时间,陈世倌就去世了。可以看出,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期,他还是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陈世倌虽宦海一生,终不失书生本色。
海宁陈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阁老、有翰林、有传说、有园林、有书法、有诗文。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陈邦彦这些史书留名的大人物不止是一个个名字,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条件所限,本次展览只能展示部分,不能把更多鲜活的内容展示出来。
(责任编辑: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