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
2019-09-10蒲顺辉
蒲顺辉
【摘要】 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是培养他们回归社会的能力。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需要充分利用、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建立起学校教师教育,家长配合训练,社区支持的教育培养模式,以此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本文旨在说明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对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培养 重要性 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127-01
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让他们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少的依赖他人,让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这就需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他们将来能顺利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这也需要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进行。
一、培养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一)减轻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特殊儿童由于身患残疾,而这种残疾大多数都是伴随终生的,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尤其是特殊儿童家庭长期承受着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可以大大的减轻学生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培养生活适应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因为这对其本人和家庭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二)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服务意识,建立自信
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能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服务意识及水平,让他们意识到很多事情自己能完成而的且完成的还不错,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精神。当刻意培养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到一定阶段,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建立自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三)让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互动。他们能否真正的融入社会,体面的做人,快乐的生活,关键在于习得各类社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高低,尤其是生活的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特殊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时很容易被歧视或区别对待,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参与到基本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也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
1.在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课程中系统的、全面的、连贯性的教材非常少,很多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教材,而没有条件编写校本教材的特殊教育学校只能参考别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但是这并不一定适合本学校的学生,这也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2.还有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展一些的生活适应课程,但是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能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的场所,所以这也局限了课程的开展。例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想教孩子學做饭,那么就需要有专门的厨房才能开展课程,但往往很多学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是弱者,所以在家里特殊儿童一般都是比较受保护的,有的家长会认为教他们的时间自己早就完成了,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去教,而有一部分家长也很希望能提高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让孩子更独立,可是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也就放弃了。
三、培养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方法
(一)完善学校教育
1.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特殊教育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特殊学校的课程应该有别于普通学校的课程。培养特殊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因为我们学生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选择适合的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
2.学校鼓励教师编写生活适应课校本教材,实在没有条件编写的学校可以参考别的学校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然后教师选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内容来开展教学。
3.学校创造条件给师生开展此课程,教师也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来进行教学。
(二)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中,这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指导家长在家该如何训练孩子。家长配合督促孩子把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进行训练并检查完成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来决定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三)社区支持
学校、家庭、社区是特殊儿童三个主要的生活场所,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应用过程中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特殊儿童在社区环境中才能真正的把学到的东西生活化。社区本来就具备了很多教育资源,例如书报亭、超市、公园等等。
培养残疾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在我们看来一些事情可能是举手之劳,但是对残疾儿童来说往往是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做起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首先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教导,反复练习,多表扬、鼓励并持之以恒。其次我们要尊重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劳动成果,树立信心,并且要遵守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走的原则。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朝着同样的目标共同努力,正确引导残疾儿童,他们就会学有所成,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参 考 文 献 ]
[1]顾定清.特殊教育导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哈米尔,埃弗林顿.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M].昝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