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9-09-10滕飞李文艺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创新创业

滕飞 李文艺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热潮的蓬勃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也迎来发展的契机。但是,目前高校科技創新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科技创新教育现状着手,分析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创业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6-0194-03

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upsurg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mass innov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ushered in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However,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received by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n this basis.

Keywords:college tal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scension path

0  引  言

2015年是中国创新创业大发展的元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们国家进入了创新创业的高速发展时期,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情。到了2018年末,我国创新创业实现了由“部分”向“整体”,从“现象”到“机制”的转变,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促进就业和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到了2019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要重视高校人才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进而逐渐释放社会的创新创业动力,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高校大学生是科技创新创业的先锋群体,是实现“双创”战略落地的重要角色。如何发展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是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有必要总结目前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为高校在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发展环境,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1.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权威数据来看,2016—2018年之间,大学生毕业进行自主科技创新创业的比例稳步上升,从2016届的2.0%上升到2018届的4.0%左右,而毕业后半年内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比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18年的3.3%。同期来看,发达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参与率仅为1.6%,而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1]调研发现,有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成左右。2014—2018年以来,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人数总量已经翻了一番,2018年净增长量已超25万人。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延续性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麦可思研究对12届和13届毕业生研究的数据[2],2015年统计的三年后12届本科生创业者只有48.6%的人仍在经营。2016年统计的三年后13届本科生创业者只有46.2%还在创业,同比下降了2.4%。不仅是毕业大学生创业淘汰率高、科技创新创业的延续性差,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也面临同样状况。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统计,参与本校创新型比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继续坚持的人数占比还不到5%。在全国范围来看,各大高校毕业生实际参与创业的人数严重不足。综合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增长率稳步提升,总人数也在平稳增长。但是,后续坚持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数比重偏低,影响了整体的创新与创业的实际效果。

根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意愿度的调查发现,超过60%的大学生有兴趣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来讲,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意愿的原因来看,占比前三的原因分别是: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能为以后获得高的经济收入奠定基础、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能尽量避免参与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据调查显示,基于以上三种原因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比接近9成。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是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没有明确目标的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他们受身边环境影响进而参与的科技创新创业,其中受学校加分政策、身边团队和老师鼓励等原因占比较大。这部分同学参与创新创仅仅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1.2  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因素

1.2.1  大学生缺乏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科技创新创业意识的匮乏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现实短板。一方面,从小受到的灌输性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缺少自我思考、缺少实践创新的思维模式,在没有他人领路的前提下,大学生们大多数不会主动进入新的领域;进入大学前,大学生们大多都是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未经培训前,科技创新创业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在大学里他们很少接触社会,很难体会到外面激烈的就业竞争,也不会亲身感受到就业压力,这让他们对科技创新创业的作用认识不深,往往只处于听说或者是观望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本身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也容易产生相应问题。各大高校一直秉承“就业至上原则”,大力助推毕业生就业,以此提高毕业就业率,从而忽视了科技创新创业的作用。学校极其看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导致学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经常出现偏差。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明确指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然而,高校在落实培养方案过程中,渐渐地忽略科技创新创业的目标教育,没有落实好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引导不到位是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进而反映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

1.2.2  高校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课程设置与体系构建方面,高校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培养方案主要由教务部门和就业部门主导设置,除了主流必修课以外还包含着科技创新创业选修课。高校学生往往只注重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学业,忽视了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本身;其次,高校课程的设置没有很好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多数科技创新创业课程都重理论轻实践,几乎都是在校園内上课,大学生们依然按照传统的课堂模式去体验,缺少了必要的社会实践和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模式出现了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使大学生掌握了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最后,在师资力量方面,许多高校往往缺少专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许多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由本身的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兼职老师来讲解,这使得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专业性较差,导师们自身经历的科技创新创业经验较浅,这使学生在受到创新教育时的专业度有所下降,无法得到很好的、系统的指导。

1.2.3  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设置不合理

首先,近年来,各大高校加快了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选择,但大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门槛较高,只有达到高校的某项要求,才可申请进入;其次,高校设立的实践平台分类不全面,往往更看重科研发明类的创业项目,忽视了人文管理类项目,这使得实践平台内部人才划分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对高校全面培养创新人才形成了制约;最后,在校内外结合方面,各大高校都有对应的“校企联合”机制,学校和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尽管“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有着特有的优点,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校企联合培养对象要求较高,学校往往会通过成绩的高低来向企业推送人才,而企业培养的出发点则是以“考察录取”为出发点。从客观上讲,科技创新创业的真正意义被忽视了,并且会造成学生们为抢名额而拼搏替代本心的创新想法。

2  提高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建立一个科学的概念系统,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课程培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其科技创新创业的兴趣,并鼓励其参与创新和创业。首先,要革新校园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对师资的把控,做到师资力量与课程相匹配,定期邀请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社会相关人士到校开办讲座,将学校课程与社会联系得更紧密;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宣传有关科技创新创业的相关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通过亲身参与积累宝贵的经验;最后,高校应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三大方面,将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日常的实践能力。

2.2  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合理划分科技创新创业类别,通过合理的筛选和分类将不同的创新人才分类联合培养,做到因人而异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多种创新实践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创新和创业的需求;第二,要将科技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探索实践创新模式;第三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本,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向其传递先进的科技创新创业理念;而后,着重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适当安排校外实践课程,并请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分享;最后,在师资配备方面,减少纯校内指导教师的名额,聘请新的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科技创新创业引导者,通过他们成功经验的分享,启发大学生新形成新的创新思维。通过专家授课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2.3  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首先,各大高校应努力发挥好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类赛事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响应,利用赛事平台,以赛代练,提高大学生实创新践能力。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作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最有效的平台之一,可以结合“校企联合”机制形成良好的实践平台体系,弥补本身存在的不足。其次,高校也应该注重实践平台中资金援助作用的发挥,给予物质支撑的基础。最后,高校应该立足于校内实际情况推进公共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共享。高校应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跨学院、跨学科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开放性实验项目,推动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等实践平台,建立起满足多学科需求的多元教学训练工程体系,循序渐进地建设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工程实践基地。

3  结  论

高校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孵育的重要基地,孵育质量与效率直接决定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能否顺利落地。高质量地培养新型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的教育目标,也是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讲话的重要举措。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思路与新策略,一方面,要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落实政府鼓励,做好产学研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R/OL].http://www.ccg.org.cn/Research/view.aspx?Id=7251,2017-08-14.

[2] 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6):12-14.

[4] 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2-44.

[5] 马敬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宁波大学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J].中国大学教学,2009(7):22-24.

[6] 徐滨,罗向阳.大学创业教育新论 [J].教育评论,2009(1):69-71.

[7] 张红保.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 [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53.

作者简介:滕飞(1984-),男,汉族,吉林桦甸人,讲师,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中国社科院与贵州省社科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工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创新创业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