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9-09-10宋莉敏
宋莉敏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中教学改革工作进程也在持续推进。语文作为影响高中阶段学生个人学习思维与能力、情感意志与品德等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学科,以新课改为背景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性发展探讨,并加大美育渗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力度,对于提高当前高中教学改革水平、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和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立足于新课改主要背景及其对当前高中教学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发展策略作出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 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055-02
引言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在高考命题工作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课改作为当前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时代发展新要求作出的积极应对,顺应新课改工作的主要趋势和要求,对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改革,尤其是强化美育渗透。美育,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鼓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美育的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且力争人的全面的最优化发展。注重语文教学内容关于学生健康审美意趣和良好情感意志的熏陶与培养,从而在整体上改善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美育工作的有机整合,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工作的主要问题
1.1语文学科创新驱动力小,教学方法僵化性明显
随着新课改工作进程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在美育工作渗透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诸多问题,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方法僵化性明显,导致语文学科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不足,限制了高中语文审美教化功能的有效发挥。比如,美育渗透工作的加强对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创新性、多样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下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美育渗透工作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高中语文包含了多种审美教育素材,且具备不同价值的审美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课堂教学互动的多维性等方面有了更加明显地诉求。但在高中教学改革工作中,语文学科往往难以受到学生及其老师的充分重视,因而在教学媒介、教学多维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得不到充足的支持,进而导致了语文学科的创新发展驱动力不足,进一步方法的僵化性对美育工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的诸多弊端。
1.2教师队伍对美育渗透工作认识不足,专业素养尚待优化
授课教师作为连接教材、学生与课堂的重要纽带,其教学技能水平、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美育渗透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语文授课教师队伍关于美育工作的认识力度不足及其在专业素养方面的缺失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授课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观念与体制的影响,大多将语文课堂的重心放在教材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教学重点过于偏重学生语文技能的提高及其应试能力,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良好情感意志与情趣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引导作用。比如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诗经》、《逍遥游》、《赤壁赋》以及《再别康桥》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家名篇,授课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内容解析、重点语词的介绍、通篇背诵等方面,而在篇目中对感情意识与作者意志的流露等情感体验类内容的学习要求较低,限制了语文古诗词中审美教化与情感熏染作用的良好发挥,进而影响了美育渗透工作的整体效率。
1.3美育渗透意识差,综合性教学手段单一
在新課改的整体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水平和质量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相关领导与管理部门以及教师与学生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美育渗透工作重视意识偏低、综合性教学体系单一等问题。美育渗透即合理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审美素材对学生进行健康审美观、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良好情感意志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从而促进高中阶段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但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与学生自身往往只将语文学科作为高考的重点学科是式教学,教学范围大多仅限制于课程标准体系中要求的重点以及教师划定的学习要点,并不关注语文教学知识的延伸和灵活运用以及具备审美教化功能知识的拓展运用,缺乏美育工作及语文学科发展的深度认识。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工作的有效策略
2.1丰富语文教学设计多样化,提高学科发展创新驱动力
基于新课改背景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进语文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有效提高语文学科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对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美育渗透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创新教学方法,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根据美育工作要求及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比如《我与地坛》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以图画、音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作者史铁生及其地坛生活的相关资料,深化学生对文中环境的直观感知。其次,以背景音乐、作者创作心路历程灯蛾内容为阶梯对《我与地坛》中作者所流露的感情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渲染,加深学生的情感印象,并保留了学生个人思考和感情发挥的空间。这一过程的实现丰富了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为美育工作的渗透提供了创新型的手段。
2.2强化高中语文教学队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强化
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队伍在美育渗透意识、专业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强化,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水平的另一重要策略。比如,根据新课改背景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自身可定期组织美育工作座谈会、美育渗透教学经验交流会、美育工作网络课程学习以及外出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再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深化其关于美育渗透工作的重视与认识力度。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美育渗透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实践中。同时,鼓励学生充分了解现阶段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以及价值观等综合情感意志的发展现状,以学生的隔热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对美育渗透工作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其适合高中语文教学节奏与学生成长规律。
2.3完善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美育渗透意识
基于当前美育渗透工作的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学习途径,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关于教材知识的认识。比如,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网路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思路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美感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渗透,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创造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结语
高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品德意志等综合素质养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媒介积极渗透美育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引导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素材的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丰富学生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但美育渗透工作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及授课教师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美育工作,并不断探索适合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最理想的美育渗透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汪燕,美学语文诗情课堂——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8):108-110.
[2]蒋忠毅,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119-120.
[3]张振龙,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书法教学的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19(14):89-92.
[4]郝凌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流行原色的应用角度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19(05):123-124.
[5]胡玲婷,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