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计算带来的伦理挑战
2019-09-10陈颖王哲
陈颖 王哲
摘 要:随着谷歌眼镜的发布,可穿戴计算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文章从几种常见的可穿戴设备出发,阐述其技术特征,分析了可穿戴设备将对隐私安全、犯罪、社会公正等伦理问题提出的挑战,探究了从技术、法律、监管、宣传四个方面可能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可穿戴计算;可穿戴设备;伦理隐私安全;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3-0007-03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Wearable Computing
CHEN Ying,WANG Zhe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lease of Google glasses,wearable computing a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not only facilitates people’s life,but also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ethical issues. Based on several common wearable devic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ir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wearable devices will pose to privacy,security,crime,social justice and other ethical issues,and explores possible solutions from four aspects of technology,law,regulation and publicity.
Keywords:wearable computing;wearable equipment;ethical privacy security;social justice
0 引 言
计算机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也在不斷地演变和革新。“可穿戴计算”就是将计算系统嵌入在衣物、手表、眼镜、挂饰等物品中,使“机器”从视线中消失,而人们体验到的只有“服务”[1]。它可以进一步将人们的双手解放出来,人不再需要去适应计算机,相反,计算机将主动去适应人,可穿戴计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计算模式[2]。可穿戴计算思想和雏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直到2012年谷歌公司发布智能眼镜Google Glass后,苹果、三星、百度等迅速跟进,这一技术才真正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毫无疑问,可穿戴计算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正如一切新兴的科技一样,其潜在的伦理问题将引发很多争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因此,研究可穿戴计算带来的伦理挑战,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1 可穿戴设备简介
目前,学术界对可穿戴式计算机尚无明确、规范的定义,但出现了几种被较多人接受的定义和描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teve Mann的观点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Bass,L.等人的观点[3,4]。其中Steve Mann认为,可穿戴式计算机应当具有三个基本运行方式和六个基本特性[2,5]。三个基本运行方式为:持续(Constancy)、增强(Augmentation)、介入(Mediation);六个基本特性分别是:非独占性(Unmonopolizing)、非限制性(Unrestrictive)、可觉察性(Observable)、可控制性(Controlable)、环境感知性(Attentive)、交流性(Communicative)。
可穿戴计算机发展初期,主要被用于工业、军事、航天航空等领域。随着发展条件的日益成熟,它已经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有以下几类。
1.1 增强现实/信息资讯类
首先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型可穿戴设备。它重量很轻,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眼球运动等方式,拍摄照片、发送消息、社交分享,或者实施其他功能。例如:如果用户说“ok,Glass”,一个菜单就出现在用户右眼上方的屏幕上,显示多个图标,让你拍照、录像、使用谷歌地图、打电话等[6]。这类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现实”特性,也就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叠加到真实场景中,这样,使用者看到和感知到的是一个增强的现实,这个现实不等同于真实现实,它比真实现实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7]。
1.2 运动/健康/医疗类
运动、健康、医疗领域被很多人认为将会是可穿戴设备最先普及的领域。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或正在研发中的几种典型的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环(Jawbone Up,百度咕咚手环)、智能手表(盛大Geak watch,苹果Apple watch)、智能运动鞋(nike智能鞋,谷歌Talking shoe)、电子纹身(摩托罗拉数字纹身)等。它们可以实时、多维度地跟踪并记录用户每天的生理数据、运动信号和位置信息,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端进行分析,及时向佩戴者提供医疗健康方面的建议。例如:Jawbone Up手环主要跟踪记录三个方面的数据:运动、睡眠和饮食;nike智能跑鞋可以记录运动路径、心率数据、卡路里等;利用这些设备,人的感知、情绪、压力等都将被精确化和数字化,并在云端建立起庞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我们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将会前所未有的准确。
1.3 生命记录类
除了运动路线、健康数据外,很多人还希望能够将每一天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让每一份记忆都永久保存,并可以与朋友们随时分享。领口相机(如瑞典的Memoto)就是这样的一款设备。它只有邮票般大小,没有开关。通过自带的夹子夹到衣服上,它就开始拍摄照片,每隔30秒一次,取下來就会自动停止拍摄。拍下的照片都带有GPS标记,通过相应的在线服务被加密储存。使用者可以通过时间或者地点来管理它们。这就是所谓的“生命记录”(lifelogging)技术,它自动记录和分享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去过什么地方、参加什么活动、使用什么媒介、见过什么人等等。很多美好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渐渐消失,这种技术能够让人们在未来重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而记忆也将变得可以“搜索”。
2 可穿戴计算引发的伦理挑战
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它在技术上的无限可能性也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以降低其潜在风险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2.1 隐私安全
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隐私安全的问题。为了提供无干扰式、智能化的个性化服务,可穿戴设备无时无刻不在搜集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等,并在用户无察觉的状态下将这些信息传输并存储至云端进行分析处理。这样一来,我们去过哪里、看到过什么、做了哪些事情,都可能被永久保存在某个大公司的服务器中,我们一生的历史都将有可能被他人洞悉。因此,隐私安全问题成了可穿戴设备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问题。
通过对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分析,并综合其它一些研究者的结果[8],我们认为,用户的隐私信息最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被泄露:
(1)服务提供方的额外获取。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提交了自己的隐私信息给服务提供方。
(2)服务提供方的恶意泄露。服务商以向用户服务为由,将用户的隐私信息提供给未授权的第三方。
(3)恶意第三方的监听。在用户与服务提供方的通信过程中,被恶意第三方监听,从而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4)通过分析获取。即使以上三种情况都没有发生,即服务商公开的信息完全是用户自己愿意共享的信息,第三方也可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大规模搜集,推测并计算出用户的隐私信息。
(5)其它用户的无意泄露。当之前提到的谷歌眼镜、领口相机等设备被普遍使用时,记录成为一种常态,而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将可能出现在别人自动拍摄或者无意中拍摄的照片或视频中,在别人分享时被恶意第三方利用。
(6)搜索引擎。如今面部识别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人戴着谷歌眼睛远远地看了你一眼,你的资料就会通过搜索引擎的面部识别技术显示出来,而你却对此毫不知情。个人隐私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泄露。
2.2 新型的犯罪问题
可以预料,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也将对犯罪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
(1)对犯罪行为的威慑,以及完美的辩护证人。可穿戴设备将使得人人都具有记录能力,这或许会对犯罪行为造成威慑。在目睹犯罪行为时,利用谷歌眼镜、领口相机,我们甚至不用动手就可以拍照、录像,准确记录犯罪分子的特征,还原犯罪现场。这将使警方的取证、破案等更加容易,而犯罪的发生率也可能因为投鼠忌器而降低。
(2)新型的犯罪手段。然而,也会有一些新型的犯罪手段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而出现。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绑匪打算绑架一个小孩而不知道找谁下手,于是他戴上谷歌眼睛来到幼儿园,在对数十个儿童不动声色的进行观察和拍照后,谷歌眼镜搜索出其中一个小孩与某著名富翁的全家福。接着,他又利用该富翁社交网络上共享的一些位置信息,推断出他们平时经常逗留的地方。于是,完全无需实地深入考察,绑匪便可以完成犯罪条件的调查,这将使得破案的线索更加稀少,破案的难度加大。
2.3 社会公正
一方面,虽然可穿戴设备会为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依然会有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需要这些设备。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未曾享受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好处,却要忍受其带来的一些不便,比如无意间的隐私泄露等问题。这种不平衡,将会对社会公正带来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设备的隐藏性将越来越好,以最自然的形式存在,以实现其“无干扰”的特性。这可以使人们更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但同时也会引发另外一系列问题。设想A和B同时去参加一个面试或者笔试,A佩戴着已经跟普通眼镜毫无分别的谷歌眼镜,而B佩戴着普通眼镜,那么利用谷歌眼镜里事先存储或者即时搜索的资料,A将更有机会给出优异的表现,获得工作机会,而这对B是很不公平的。这便是可穿戴设备对社会公正造成的另一种可能的破坏。
3 对可能的伦理问题的防范
伦理问题是可穿戴计算发展过程中难以绕开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实际上,要应对可穿戴计算引发的伦理挑战,通过单一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涉及多个层面。我们将从技术、法律、监管、宣传四个层面进行初步分析。
3.1 技术手段
要防范可穿戴计算带来的隐私安全和犯罪问题,核心就是要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表面上看,可穿戴计算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与用户的隐私要求是相互冲突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两者必须舍弃一方。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我们可能达到服务质量和隐私之间的平衡。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策略的主动保护模式。之所以称为“主动保护模式”,是因为其核心思想是“用户应该可以控制谁能够发现其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针对不同的场景和应用,用户需要指定不同的隐私策略,主动参与到隐私的保护流程中。其缺点是用户操作繁琐,策略编写难度高。
(2)被动保护模式。另一些人认为,一般的用户不会关心隐私保护实现的细节,因此安全机制也应该以透明、非干扰性的方式来进行,无需用户参与,这就是被动保护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用户和服务提供方之间必须通过中间结点进行通信,中间结点对用户的隐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术来防止隐私的泄露,进而避免因为隐私泄露而带来的犯罪等伦理问题。
3.2 法律手段
当然,对于可穿戴计算带来的伦理问题,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防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手段来配合。以隐私保护为例,技术手段只能针对信息本身,通过在信息获取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等,降低隐私的泄露风险;然而,隐私的保护还依赖于服务提供商的道德水平,当信息遭遇到服务提供商的额外获取或恶意泄露时,技术手段就显得有心无力了,在这个环节中,法律手段是最为有效的。
例如:针对用户位置隐私,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曾经提出,服务提供方应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9]:
(1)采集约束。只有当用户的位置信息是使用服务所必需的信息时才能采集。
(2)采集授权。实施位置信息采集行为前必须获得用户的允许,且用户有权在任何时间撤销或更改授权。
(3)使用授权。必须依据用户授权的内容进行位置信息的使用和传递,对于非关键信息应该进行匿名操作。
(4)回收管理。服务结束时,位置信息必须被销毁。
这四个基本原则,显然不能依赖于服务提供商的道德水平,而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实行。
3.3 设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
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因此,有必要设立第三方监管机构。一方面,它可以在法律建立和完善之前进行探索和监督;另一方面,它可以辅助法律手段的实施。监管手段的实行可以有以下几个环节:
(1)准入监管。必须要保证服务提供商具有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能力。这个可以由政府部门委托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安全评估,只有通过认证的企业才可以成为服务商。
(2)跟踪审计。在服务提供商通过了准入监管后,还要保证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切实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因此,需要第三方监管机构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审计,一旦发现其有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隐患,或有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违规行为,就要责令其整改,甚至诉诸法律手段进行处罚,以确保其将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的措施落实到位。
3.4 公众宣传
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造成隐私泄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以为只要不透漏自己的真实姓名、住址等就不会有隐私泄露的危险。另外,很多人也不会去关心可穿戴设备搜集了自己的哪些数据,可能被如何处理和分发等问题。
我们正步入大数据时代,日益完善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将使得恶意第三方很容易通过大量“貌似安全”的数据获得用户的隐私信息,然而多数公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通过舆论宣传如公益广告等来提高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
4 结 论
可穿戴计算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终将颠覆我们的生活。然而在其真正爆发前,它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了应对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我们需要从技术、法律、监管、宣传等各个方面来保证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可穿戴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可穿戴计算研究简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9(S1):98.
[2] 陈东义,夏侯士戟.可穿戴计算的发展 [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7(8):8-14.
[3] 王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 陈东义.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展与趋势(Ⅰ) [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19-124.
[5] 夏传龙.低功耗可穿戴计算机样机研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6] 可穿戴式计算机:一切都有可能 [J].中国教育网络,2012(12):74.
[7] 朱莉明.基于可穿戴计算平台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2007.
[8] 刘恒,王铁军,佘堃,等.一个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定位隐私保护模型 [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6):2110-2112.
[9] 刘恒.普适计算环境下基于位置服务的隐私保护若干技术研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颖(19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就职于社科处,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科研管理;王哲(1987-),男,汉族,山西闻喜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