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张永健
张永健
摘 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直备受关注,是新课改的主要攻坚阵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关心到新课程改革是否有所成效,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是否蓬勃发展。因此,笔者紧随新课改教育理念,努力探寻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该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 幼儿教师专业化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43-02
2016年,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重点向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该政策的提出,对于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喜事。毫无疑问,这个政策的实行,给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虽然有了政策的关照和扶持,可该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扭转局面,笔者试着从多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旨在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之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环境较差,基础教育发展缓慢,教师工资待遇低、享受福利少,所以很多优秀的幼儿教师都不愿投身到教育前线。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文凭偏低,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大多是大、中专文凭,很少有本科文凭,甚至还有不少未入编的临聘代课老师。此外,民族地区转岗教师偏多,对基本的幼儿园《纲要》、《指南》等文件把握程度不高。且转岗教师大多曾在中小学任教,教育经验不同,专业技能不强,容易出现“小学化”教育。
(2)园本培训不足,科研能力較弱
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新形势新课改下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很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都是包班教学,有些甚至连保育员都没有,所以平时很难参与园本培训。此外,由于园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不足,园领导自身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如此,很难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科研意识不高,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容易浪费可利用的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从而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明显,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幼教专家凯茨认为,职业倦怠似乎是幼儿教师“难以逾越的现象”。尤其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该区的幼儿部分是留守儿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管,他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跟幼儿教师难免有所冲突。即使不是留守儿童,该区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也会导致家园共育难以开展。其次,长时间面对幼儿教师就是“保姆”,幼儿教师就是带孩子的人等社会认可度较低的观念,教师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职业倦怠现象。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晋升空间小,奖励机制不健全,教育监管部门约束不到位等因素,易导致该区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4)教育资金匮乏,软硬件落伍
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该区教师的培训,但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教师队伍数量的庞大,使得培训经费只能满足部分“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成长。此外,对于经费的有限导致硬件投入的欠缺,使得该区幼儿教师空有一生抱负却没有施展平台,最终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软件资源也落空。
2.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1)大力推行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提高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具体有如下要求:在幼儿园任教的老师,必须具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达到二甲及以上,民族地区可以限定到二乙;此外,必须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运用电教设备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于那些未持证的转岗教师和专业技能差、理论知识弱的老师,幼儿园应主动联系当地教育部门,让政府出面,充分发挥当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优势,发展专业学校,建立专业幼儿教师培训学校,实现地方高校与本地区幼儿园的友好合作,高校为幼儿园提高培训的专家,不断增强本地区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知识涵养和其他素养。该区幼儿园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最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
(2)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科研水平
针对民族地区园本课程开发不理想的现状,本地区领导应抓住机会,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变被动为主动,携手各幼儿教师共同投身到科研事业中。首先,园领导应组织幼儿教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园外邀请专家和教授传达丰富理论知识和深入剖析做科研的步骤和方法;园内自身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鼓励大家创作优秀作品,时不时开展一些优秀作品的评比活动,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不断挖掘和整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推陈出新,有效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民族地区其他幼儿园、地方高校、共同成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博文群,微信群,QQ群。一起分享论文、专著、课题、心得、实践经验。从而萌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升研究意识,增强科研水平。
(3)提高工资和福利,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教师工资收入少、福利回报偏低。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重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除基本工资外,应多增加一些边远补助。当然,福利不仅仅是物质报酬,应有一些精神慰藉,一方面,增加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机会,提供优秀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地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让老百姓对幼儿教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旦他们获得大家的支持和认可,就会拥有职业新鲜感,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4)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软硬件设备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增加本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可以用来补充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包括电视、电脑、投影仪等电气设备;桌面玩具、餐桌椅櫈,磁性黑板、磁性教具、空调、饮水机室内用品;钢琴、电子琴、小提琴、风琴、口琴、鼓等音乐设备;大型玩具、转椅、碰碰车、攀登架、过桥等操场娱乐场所器材。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幼儿画刊》等专业期刊杂志,还有基本幼儿教材等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著和文献。此外,可以重点投资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打造民族地区幼儿园民族品牌。通过投资这些设备和心灵鸡汤,让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充满信心和希望。让他们可以有一个施展才华,绽放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比其他地方差,也很值得一去。
总之,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备受人们广泛支持和关注,作为一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当秉承乐观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怀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幼教事业当中去,有必要、有理由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把该区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好,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
[2]陈亚萍.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障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