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2019-09-10马帅
马帅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离不开科学主义的参照价值,两者之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将针对科学主义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特色主义进行阐述,进而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中国主义社会
1.科学社会主义
1.1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集合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对其未来社会主义事件进行空想发展的一个科学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综合性、统一性,最主要的是,该理论可以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合理地联想出社会发展的未来展望。
1.2理论模型
相较其他理论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单体进行说明的理论,而是对多个单体进行整合与归类的综合型理论,打个比方,当一个圆形由多个理论形成,那么这多个理论的综合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它的学说较为专业性和成熟性,是针对于社会的本质、人文发展、时代等各种因素联合在一起,对未来事件进行一种理论性的空想方式,其空想出来的结果并未脱离现实,故因此长存至今。
1.3基本内容
(1)阐述资本主义私人享有者与无产阶级劳务者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等种种失衡矛盾,必将使社会主义颠覆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替代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站在客观角度上,依据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社会本质事件及其他,进行必将发生事件的科学论述。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观点、学说而形成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出世,正是无产阶级颠覆资本主义,两者之间进行革命斗争的胜利标杆,对此,无产阶级的存在无异于掘墓人,即打破资本主义的改革。另外,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改革斗争中和建设中意义重大。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性和必然判定性,在无产阶级的运动革命中较为突出,故而与其联系最为直接、密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
(3)无产阶级的主要目的就是破除一切阶级制度,从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时代过渡。对此,在无产阶级崛起的背景条件下,在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前景中,必须对社会上的社会因素、矛盾、本质等进行整体改造,全力发展驱动力,做到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理论综述
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的发展纲要(建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概。其科学理论主要涵义为,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民情所结合起来,进而为其创建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实现农业、国防、工业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力求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文明和谐、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简要说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情建设,该社会主义的形成并非照抄,而是继承与创新的表现标志,该理论意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2.2理论特点
(1)民主性: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数量庞大,而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铭记在心的伟大使命,为了该项使命,其中国的建设道路已延续了将近70多年的建设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建设与奋斗。
(2)时效性:文化的传承,会随着时代思想的升华而逐渐变质,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不同的文化性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建设就是解放思想。
(3)民族性:中国隶属于泱泱大国,其人口普及率多如牛毛,此基础下,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文化小特色,56个小特色的文化加成和传统美德的弘扬,让中国变得文明、和谐、美丽起来,从而形成社會主义内容结合中华民族形式的全新文化。
(4)创造性:社会改革的本质要求,是揭露社会主义事件矛盾、发展改革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是推进文化事业建设新进步的重要表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改革建设要求、深化文化事业的改革管理,并遵循其内在规则,让其市场机制达到有效发挥的积极作用。
(5)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中国现阶段具体国情的结合背景下,继承式与创新式相辅相成中产生出的,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理论学说,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除了具有科学化外,还具有民主化。
(6)群众性: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事业的人口基数庞大,而中国人口是全国人口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具代表性,该建设目标、策略、根本原因及展望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心声,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
2.3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得民心得国,爱民、懂民、为民的服务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起点和落点。
(2)经济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让其利用国家的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运行。
(3)共同繁荣:富强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立的主要目的。
(4)公平公正: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基本要求。
(5)民主政策:让人民当家做主是建立国民经济的社会保障。
3.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1历史方面
历史理论改革上,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参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所以它们属于继承与衍生超越的关系。
3.2发展方面
社会发展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是综合性的社会主义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上,衍生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使命的社会主义理论,简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小分支。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透过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属性、社会发展趋势的逻辑来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联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为目的,因此两者是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3.3复杂方面
复杂程度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设主义社会是不能分开的,虽然两者之间的产生时代和历史需求不一致,但是它们在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上都是共同存在的,各个因素方面的影响因素导致了两者之间出现了异同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过三次改革,由此可看出其是随着时代的社会发展而改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该理论所坚持的社会本质是不变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其中分支基础,进而结合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理念而形成的。基于此,两者属于理论-建设和建设-理论的关系。
3.4哲学方面
哲学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一方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又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没有的理论建设。于科学社会主义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摒弃科学社会主义标准原则的情况下,通过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衍生出的特殊式社会主义,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科学普遍性与中国特色性的辩论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主义是基于科学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转折、哲学参照、复杂演练出来的一个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发展的社会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科学性、民主性等多方面的时代特点,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志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科学社会主义,2007(06):28-32.
[2]杨春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J]. 中国社会科学,2008(01):9-12+204.
[3]吴元梁.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8(01):18-23+204.
[4]陈鹏,余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03):11-17.
[5]李健,孙代尧.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流关系论纲[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21-25.
[6]闫志民.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 教学与研究,2013(06):54-60.
[7]肖贵清,白云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2):18-25.
[8]周新城. 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J]. 经济纵横,2018(05):1-3+130.
[9]李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發展[J]. 教学与研究,2013(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