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

2019-09-10王欣媛汤敏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挑战

王欣媛 汤敏

摘要: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国际环境下,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话语体系在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也展现了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需求、更是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浅析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中国,对整个世界都及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话语体系;基本特征;挑战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创新,都离不开掌握和构建马克思话语体系,更离不开分析和运用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同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与指导地位,需要全方面,多领域的协同努力,并且要不断发展马克思话语体系、不断深化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话语的背后是人的意识,人有了意识便形成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通过话语、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话语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人们会将自己的意识思想通过话语这一中介表现出来。因此,话语是意识思想与语言符号的统一體。当年,马克思就曾对逃避现实、回避问题的德国哲学给予辛辣的讽刺,认为它是“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是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这样的思想意识形成的话语应该注意防范和避免。

任何一种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都以其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为基础。马克思通过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确立其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从而形成了自身话语体系。马克思话语体系,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创的,经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在指导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逐步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导和引领作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实践性、严谨性、大众性、时代性、创新性是其基本特征。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用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和认识都不能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进行解释,而要通过对规律的观察和把握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力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活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严谨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屁批判》序言中提到“我把已经起草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的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马克思早已预知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是他没有直接说出,而是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前面提到的结论,才会更有信服力与号召力,才能更好的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而且他还说过“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旺家评判”,马克思的一生都十分谦虚低调,话语严谨,没有科学依据、没有通过实践检验的言论,他绝对不会发表。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话语体系的严谨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过程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大众性。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用话语来表达理论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性的问题,而是对话语内容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我们的许多理论著述,往往是千人一面,话语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强。要摆脱这样的境地,理论研究一定要论证到位、话语表达到位,真正做到说理又讲理、入情入理。但马克思的话语确实从道理上能够说服人、打动人,让人心服口服。为了做到这一点,马克思在一些重要问题、重要理论观点的说明上,注意前提性的考察、使其话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穿透力。同时在理论的论证和阐述上,做到了让事实说话、让现实出场,真正让理论切入生活、反映生活,使理论形象易懂并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大众性特征,更多地表现出“通俗化的”、“生活化的”特征,完全渗透在大众的具体社会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当中。

4、创新性。“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运用、并不断发展创新,不仅在于其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一般规律的学说,更在于它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掌控和如何构建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是当前国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话语体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引用式”话语、“运用式”话语、“独创性”话语的转换历程。不同时代对于马克思话语内容解读的侧重点不同,作为内容承载的话语形式需要满足社会主体变化的需求不断实现发展与创新,成功地推进话语体系转换与创新,构建辩证融通的话语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5 月 17 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同时他又指出: 当前“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号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話语体系。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我们理应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前,史学领域中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不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是甚嚣尘上。这种局面使我们的史学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马克思的话语体系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发展,这些挑战不仅对我们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让我们更加了解马克思的话语体系特征。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充实马克思的话语体系,在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将党的理论与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实践性、大众性、创新性等相结合;不断完善马克思话语体系宣传部门的组织结构,在高校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注重教材中马克思话语体系的正确性与逻辑性,并且不断提高马克思理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加强管理新媒体对马克思话语体系传播的途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话语导向,以确保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建设;努力推进马克思话语体系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有机结合,让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内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巩固马克思话语体系的内涵、不断发展并创新马克思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5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20.

[3]陈锡喜.马克思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当代解读和启示[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20.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挑战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Learning by doing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百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