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2019-09-10杨旸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也加快了信息技术改造,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文章先分析了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包括培养智慧型人才、智慧管理决策、智慧服务,随后介绍了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主要途径,包括智慧校园结构、建设流程和微平台建设,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交换共享;微平台建设;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TP399-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6-0133-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also accele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ocusing on building smart campus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intelligent campus in universities,including training intelligent talents,intelligen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intelligent service. Then it introduces the main ways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campus in universities,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campus,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platform,hoping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ople.
Keywords:big data exchange and sharing;micro-platform construction;smart campus
0 引 言
在大數据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时期的教育建设逐渐转向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也可以叫做智慧校园。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全面普及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逐渐扩展到网络信息中来,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发挥出智慧校园的作用,需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1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1.1 培养智慧型人才
人才培养高校中的主要教学任务,而智慧校园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智慧型人才,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智慧校园主要是以在线教育平台、校园社交网络和知识管理等作为主要支撑的,教师在智慧校园的支持下进行备课摆脱了个人知识孤岛、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学生反馈、同行教学内容、以往教学资料等大数据的支持下,进行针对性教学备课。课堂教学也彻底抛弃了传统灌输式模式,能够使学生自由翱翔在大数据知识当中,能够得到大数据分析后的个性化指导。在智慧校园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随时交流,图像、文字、视频和声音等各种交流工具能够跟随具体需求流动,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将相关知识自动记录下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所需进行回放。教学评价也不是传统的主观打分模式,而是以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为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动态、多维度的智能评价。可以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指导[1]。
1.2 智慧管理决策
智慧校园主要是面向高校中的资源调度管理,为高校中各院系和各个部门进行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提供物、财、人的各种资源,促进三者的有机统一,为信息化支撑和校务管理提供可靠支持,为促进部门和校系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基础信息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可靠服务。为校园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智慧校园各部门业务管理和数据上报提供统一的统计报表模式,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智慧型人才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2]。
1.3 智慧服务
从服务角度出发,将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作为主要目标,对校园中的各种生活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扩展生活服务资源,打通互助生活服务和公共生活服务模式,形成一站式的校园信息服务空间,为师生提供实时性的生活服务。从后勤支撑层面分析,合理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创建智慧型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和后勤管理服务平台,对校园中的车辆交通状况、校园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筑大楼节能管理等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持,促进校园后勤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支持知识的诞生、管理、传播和应用,传播和创造知识也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为单个主体提供知识储存、分类、分享等工具,将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资料变成一种更具价值的信息知识,促进实现知识采集、吸收、消化、创新和分享。在学校创建负责知识管理的系统平台,使知识的传播、记录、整合、创新、创造等过程能够反馈至系统平台中,实现智慧循环[3]。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2.1 智慧校园结构
智慧校园是一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即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和智能感知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融合,高校中的虚拟校园和物理校园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高校中的师生生活在一种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互相融合的环境中。未来促进两种空间的全面融合,需要创建以大数据为核心,智慧应用和移动互联为基础支撑,智能感知充当神经末梢,个性化和自适应用户为目标的信息平台,从而促进高校中的各项业务能够实现智慧应用的目标。具体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智能感知层,利用感应技术全面采集数据信息,对高校师生的动态变化、生活和学习互动状态、设备仪器运行等进行全面感知,从而为智慧校园提供可靠的海量数据支撑。第二是网络通信层,使用无线网络技术,实时传递各种信息,能够实现随时接入、应用,高速互联,从而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第三是大数据层,这也是智慧校园中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信息管理平台、数据计算和存储的物理平台。大数据层是连接校园中各部分信息和各个板块的枢纽,能够为建设智慧校园奠定数据基础。第四是应用层,其中包括信息化业务应用,比如服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应用,是智慧校园的主要作用之一,同时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重点内容。
2.2 建设流程
(1)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对信息标准进行统一规定。制定出规范化的信息体系,促进各个管理系统的集成管理,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系统之间各项业务能够进行有效的业务交换,充分发挥出智慧校园的共享功能。大数据中心具有数据分析决策、元数据管理、数据访问服务、数据同步抽取、数据分析统计、数据优化存储等功能,利用云计算平台便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2)统一身份认证和管理。智慧校园中的身份认证与管理,包括管理、授权、权限、用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简化了用户访问流程,用户只需实施一次身份认证,便可以访问具体的资源权限,提高用户体验。
(3)个性化、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智慧校园中的工作业务涉及到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包括辅助决策系统、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管理系统等内容,覆盖了学生从报考、入学到生活毕业、科研,再到学校实现自动化人事财产管理和自动化办公的各种内容。智慧校园的综合服务系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采集和分析,为学校决策和学生服务提供可靠支撑。
(4)移动智慧校园。充分结合互联网相关技术创建移动智慧校园是实现教育信息发展的新方向。智慧校园包括移动信息管理平台、掌上校园门户、移动办公OA系统、移动教学平台等多种内容。利用智慧校园,可以使师生之间随意搜索各种信息,获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缺少联系的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联系,提升智慧校园管理水平。
(5)安全设计。智慧校园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海量数据的共享存储,其中信息安全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为此需要从备份安全、人员安全、终端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架构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入手,对智慧校园中的安全体系进行合理设计。
2.3 微平台建设
智慧校園建设中需要创建微平台,从而满足新时期不同主体对于智慧校园的功能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能力开放平台。对于该平台来说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的力量,创建资源开放平台,针对信息实施授权管理,院校进行统一身份认证。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可以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创建人性化服务机制,弥补高校的信息缺陷。
(2)开发服务平台。建设高校的智慧校园时,需要对服务平台进行合理设计,促进文档进行有效接入,对服务环境进行测试,辅助开发者进行系统检测,优化服务质量。
(3)微服务超市。在服务系统结束审核后,学生可以把信息添加到数据列表内,满足用户多样需求。
智慧校园的主要功能作用是通过学校中各种业务工作体现出来的,为此需要彻底抛弃封闭式的信息架构和分割的业务模式,通过协同、整合与开放的信息架构,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和存储,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网络云端的融合吸收用户智慧参与,对各项业务实施个性化推荐,进行智能推荐和主动推送,促进实现随需随意、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应用,从个人通讯转变为个人创造,利用智慧校园综合效能,提高管理决策和学习研究能力。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智慧校园逐渐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结合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对高校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并挖掘出其中的深刻价值,通过建设智慧校园,能够为高校中的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帅军,李昕英.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 [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5):249-250.
[2] 周南平,王海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5):70-72.
[3] 陶汝虚,吴光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安全防范研究 [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3):128+131.
作者简介:杨旸(1983.12-),男,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院智能化建设设计规划、学院现有设备维护、学院网络规划服务、学院信息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