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学旅行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

2019-09-10柯媚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5期
关键词:家国研学情怀

柯媚娟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要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山河,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革命的光荣历史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不谋而合。研学旅行是集旅行、探究、学习为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衔接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把研学旅行这一“移动课堂”当做载体,在其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本篇文章以惠州罗浮山研学活动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在研学旅行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渗透家国情怀

不同的研学旅行目的地适合构建不同的研学主题活动,同一个目的地用不同的视角也可以构建不同的研学主题活动。所以,教师首先一定要深入了解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家国情怀元素渗透到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当中。这样既能很好地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又能开宗明义地让每个学生在旅行出发前就清楚知道这趟旅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为之后家国情怀素养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渗透做好铺垫。

以惠州罗浮山为例,其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瑰丽的山川胜景,引古今无数文人骚客赞叹;有动人的神话传说,是道教圣地;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还有东江纵队纪念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罗浮山有着如此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是研学旅行的绝佳去处。综合考量罗浮山的各类资源,发掘它们与家国情怀素养之间的融合点,我们可以构建出如“赏罗浮胜景,爱护绿色家园”(罗浮胜景: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寻葛洪‘仙踪’,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优秀历史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和道教宣扬的真善美思想等),“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在这些主题活动的引领下,学生在罗浮山中畅游,加深了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进了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对家乡这一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巧设研学活动任务清单,植入家国情怀

研学旅行是一项以学习研究为主要任務,兼顾参观游览体验的素质教育活动。学什么?怎么学?这里面大有文章。为了避免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逛而毫无收获,教师应该围绕研学旅行主题精心设计研学活动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游玩、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总结……这样的旅行一定能让学生收获满满。在任务清单中偷偷植入家国情怀,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悄无声息地帮助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继而自觉将其“外化于行”。

例如,围绕“赏罗浮胜景,爱护绿色家园”这一主题,可以设计以下任务清单,植入家国情怀:

1.以摄影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你认为罗浮山最美的景观,作品与同学、老师分享,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家乡的美)

2.至少知道两位赞美过罗浮山风光的古今名人及相关作品,自己试着也写写赞美罗浮山的诗句,与同学、老师分享。(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家乡产生自豪感;锻炼书面表达能力,抒发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3.随身携带一个垃圾袋,在游玩的过程中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遇到不文明的行为试着去阻止、纠正。(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尽自己的能力去影响他人,帮助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4.试着为景区的管理或开发提一些建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建设献言建策)

5.小组合作,为罗浮山拍摄一部宣传短片。(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罗浮山代言,为宣传家乡出谋划策 )

学生完成这份任务清单的过程,其实就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过程,没有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嘴交流,动手实践,用心感受,自主地去探究和体验。家国情怀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模拟主题研学活动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形象的情境当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学旅行直接把学生带到了真实的场景当中,最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创设、模拟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当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在模拟的历史情境中,学生容易与历史人物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效应,有利于激发家国情怀。

例如,“寻葛洪‘仙踪’,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主题研学旅行,可以利用罗浮山的葛洪博物馆模拟历史情境。“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收录的药方。一千多年后,科学家屠呦呦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结合这个故事,可以以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生动演绎,再现葛洪施药救人、医者父母心的博大人文情怀。让学生领略葛洪文化遗产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华。

又如,在进行“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这一主题的研学旅行时可以让学生们穿上军装化身为东江纵队的战士,融入到历史情境当中。先去参观纪念馆,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通过纪念馆里的各色陈列唤醒对东江纵队英雄历史的记忆。然后亲身体验东江纵队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还可以以野战游戏的方式模拟东江纵队与日寇作斗争的场景,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大组,扮演日本侵略者的人数和装备都要占优势。学生在游戏对抗中深刻感受到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我们的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广东革命斗争的历史篇章。通过模拟以上的情境,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四、注重研学旅行活动感悟,升华家国情怀

过去,教师大多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旅行的过程,认为学生研学旅行的过程体验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感悟。研学旅行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评估调查。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研学主题构建不同的总结评价体系,可以是心得体会、小论文、演讲、PPT展示、摄影作品、视频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方式需要学生去收集、思考、沟通、创造,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获得更多的感悟,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升华家国情怀。

比如,“赏罗浮胜景,爱护绿色家园”的主题研学旅行结束后,可以举办“最美罗浮”摄影比赛,优秀作品集中展出,也可以通过评选“最佳罗浮山宣传片”活动,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展示、评价。这样既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又能够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家乡的美,从而引发对我们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又比如,“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研学旅行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可以让学生提交心得体会,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请学生宣读,与同学们分享,或举行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勇于奉献、牺牲的崇高品质感染学生,从而让其自觉传承下去,促使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生根”。

总而言之,若想在研学旅行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发展与价值观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构建合适的研学主题活动,设计出科学化、合理化、丰富化的研学活动任务清单,注重研学活动感悟,将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到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学生身临其境,只要教师引导正确,活动布置合理,学生就能融入其中。

猜你喜欢

家国研学情怀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