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书成为课堂常态

2019-09-10张丕香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0期

摘要:因為有幸被选中和大明老师同课异构,我得以又一次走近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

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一遍一遍诵读着课文,慢慢的,我的眼前分明呈现出这样的一座园子,它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如梦如幻。镜头一步步推进,园子深处,一个女孩,一位老人。女孩,天真活泼,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像一缕穿行于园中的轻风;老人,慈祥,淳朴,勤劳,时不时望着女孩的双眼总是溢满笑容。侧耳倾听,似乎都能听到文字之中传出的串串笑声,那是女孩银铃般的笑声和老人爽朗开怀大笑交织在一起的笑声重唱。文字行进于此,心里流淌的是温暖,是爱的涓流。镜头又一次推远,园中的全景再次展现,同样的景致,情感不一样了,因为祖父之间的亲情,园子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流淌着爱,流淌着温情。

这不就是一首歌的旋律么,前奏舒缓、优美,间奏活泼、跳跃,灵动,尾奏深情袅袅,沁人心脾。难怪茅盾如是评价“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文字,如歌的行板,让人沉醉。但我该如何把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解读传递给孩子?我想唯一我能做的是擦亮文字,还原文字的魅力,让形象鲜活在孩子的大脑中,情感激越在孩子的想象中。而通向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唯有读书,只能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设身处地的,语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也正是我们的乐疑课堂所追求的境界,乐于生疑,读中解疑,悟疑。

为了和萧红的这场美丽邂逅,我引导孩子穿行于文字的园中时,只做了一名读书的引领者。、

关键词:领悟真实,敬畏自然,追求境界

一、蒙太奇式的层层叠读,领略园子的生机美

1.读昆虫

开篇就是大段关于昆虫的描写,我一句一句地引导读,读出味道,读出颜色,读出憨态可掬的外形,我想此刻,闪现在孩子脑海中的绝对不是简单的1与1的叠加,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这所有的意象在孩子的大脑中被唤醒,被鲜活。相信此刻,孩子们穿行在文字中园子的感觉应该不会亚于穿行在园中的感觉。

2.读榆树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榆树的神奇美,我逐层推进,初读感知树的神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树的神奇,最后带着感受又回到语言的诵读,和老师的巧妙引读,孩子很自然地就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这样一棵榆树就被读活了,仿佛就在孩子的眼前呼叫,冒烟,发光......

二、探索式的自读自悟,还原园子的温情美

1.读萧红的快乐 这部分的学习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当老师引导这女孩在园中生活得怎么样时,孩子就自觉地把心沉到文字之下,去读,去品,去悟。当师生共同交流到我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啦!下雨啦!”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喊,去演,真真切切体会到萧红在园中的快乐与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文本和生活经验编织成一个世界,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再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儿了。

2.读祖父的笑

师生共同交流到祖父的笑时,我补充了一个资料,关于萧红另外专门对祖父的笑的一段描写“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这样,回头再来评价,再来表演祖父的笑,就更加惟妙惟肖,酣畅淋漓。随着孩子入情入境地摹仿,表演读,萧红与祖父之间浓浓的亲情早已弥漫在整个课堂。所以,当他再一次描述祖父的园子时,他才能那样动情,那样投入。

三、回旋式的引读,感悟温情在园子里的流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此时,没有一句多言,师生的配合是如此的默契,声音的波峰良谷其实是心灵的扬帆远航。

读书到尾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老师顺势启发,“慢慢地,慢慢地,她进入梦乡,梦里会见到什么呢?”学生文思如泉涌,言语创造精彩纷呈,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认识。书读到这里,无论认知还是情感,都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

最后老师以一首配乐诗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也把本堂课的视野推向更广阔的空间,从祖父的园子到巜呼兰河传》,相信通过本堂课,萧红已根植于学生心间。

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朗朗读书声,让读书成为课堂常态,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夏欢.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教育,2019(08):37-38.

[2]李桂平.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J].黑河教育,2019(08):39-40.

作者简介:姓名 张丕香;出生年月 1972年5月29日;性别 女;籍贯 湖南临澧;所在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职称 小一;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