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初探

2019-09-10郭修宏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17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上各方经营主体融资难和供应链整体资金链紧张问题。但实务中,供应链金融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出现了一些供应链金融应用的漏洞与反面教材,让我们认真审视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寻找控制风险的途径和策略,为供应链金融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将各方主体连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掌控,实现对中小型供应商、经销商的信用等级和融资安排以及对大型高端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双向、群体营销及链条式和网络式开发。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实践的风险控制仍不完善,出现了一些诸如自保白融、虚假单证、虚构贸易背景套利套汇套税、重复融资、贷款用途不真实等欺诈和骗贷行为,部分案件如“广东纸浆案”“青岛港骗贷事件”“上海钢贸案”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供应链金融的推广,但同时也为研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其融资主体广泛而分散、品种多、流程长、风险差异性显著。在业务架构上,可分为基于核心企业的授信、对供应链的整体授信以及基于单体经销商(供应商)的授信等不同品种。因此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主要风险来源,对于分析该业务的风险管控要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存货类动产质押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以动产(如借款人的财产或货物等)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包括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标准仓单质押、贵金属质押等基于企业存货质押而提供的融资业务。随着供应链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动产被纳入可质押动产的范围,如商品合格证、存货甚至仓单等。

(二)应收账款模式

此种模式是将企业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作为贷款申请的担保物,包括国内保理、保理池融资、反向保理、融资租赁保理、再保理等保理业务和保理保付业务以及应收账款质押、应收租赁款质押等基于企业应收账款而设计的融资产品模式。

(三)预付类模式

包括保兑仓、厂仓银、厂厂银、订单融资、卖方担保买方融资、国内买方信贷、汽车经销商预付款融资、汽车经销商集团两方跟单融资业务等基于企业采购环节的融资产品。这种供应链模式需要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承诺回购。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中的风险根据来源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外部环境风险、供应链企业风险和供应链网络风险,具体情况如下。

(一)外部环境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外部环境风险,例如市场波动、产业政策变动、经济周期、金融制度,甚至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供应链金融上的企业造成影响。例如产业政策,国家对一些新兴产业会适度扶持,待扶持优惠产业政策撤销后,实力较弱的参与主体就有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在供应链金融实践时,应该减少对涉及产业政策收缩企业的资金投入,以有效规避外部环境风险。

(二)供应链网络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由参与各方相互联接组成的,会构成一个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一个网络或者生态圈,网络中的成员相互联系,甚至相互依存,同时也必然会出现风险相互联结传染等网络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突破传统的针对单个主体的授信模式,转而向整条供应链多方主体、全流程业务的综合授信,其信贷风险将不仅仅简单体现为静态、单一主体的风险,而是表现为动态、多元化、系统性的风险:形式上将更多地表现为单笔交易风险、商品价值波动风险、操作流程风险、仓储物流风险以及经办人员职业道德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三)供应链企业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的主体既包括核心企业,也包含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经销商。若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对供应链整体控制能力不强,则供应链业务往往容易偏离原有的贸易背景轨迹,使供应链整体和参与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上下游经销商是实际的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低,信用历史和信用水平难以考察,出现信用问题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企业风险必须慎重考察。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一)强化对供应链相关制度规范的准入控制

供应链融资业务除考察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资信外,还应着重评估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能否对整个供应链业务中的各环节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确保经销商准入标准合理,贸易背景真实,资金流、物流监控措施有效,以达到操作风险最小化。因此,对各经营机构的制度框架、业务流程应进行准入控制,要统筹好控货、查库、盯市、贸易单据和银票交接、保证金对账、回款跟踪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安排,保证各个环节操作流程畅通、有序。

(二)强化质押物管理

供应链金融中,要对抵质押物属性和品质加强准入管理。一是产品属于大宗商品,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不属于技术更新迅速、被替代性强的产品.、二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稳定,无经常出现返修、退货现象。三是质押物权属证明要真实有效。

(三)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准入控制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基于核心企业自身良好的商业信誉、强大的履约能力,以及其对供应链整体的管控能力,进而对实力较弱的经销商进行融资。因此,对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以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整体的控制能力是业务准入控制的关键点。一是核心企业应当在所属行业或所在区域具备领先优势和良好商业信誉,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二是核心企业应当具备较大规模的销售收入,主营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销售顺畅。三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管控能力。四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关注核心企业与其他银行合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履约情况是否良好。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区别传统的一对一的借贷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会在供应链中问传递,如果一个环节失控,就会使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传递,给银行带来损失,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来监测比较复杂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评估模型,形成评估体系。动态跟踪,及时预警,始终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之内。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几种模式,并从模式中认真分析风险的来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风险防范对策。其实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无可避免带来争议,在争议中发展,为了供应链金融持续推进,必须认真研究和控制风险,将风险防范放在重要位置,多方面布局,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郭万山.“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与战略对策[J].会计之友,2018( 10):100-102.

[2]罗勇,王阳军.刍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125-127.

[3]宋华,杨璇.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系统化管理:一个整合性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4):119- 121.

[4]范方志,蘇国强,王晓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2):33-35.

[5]刘园,陈浩宇,任淮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2016(5):57-58.

[6]李志华,史金召.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100-102.

作者简介:

郭修宏,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