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与气候条件对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2019-09-10袁媛宋连久
袁媛 宋连久
摘要: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各界普遍共识。切实增加生态脆弱地区农民收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2018年阿里地区日土县88户统计样本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从文化素质、气候条件两个维度展开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增收分析,研究发现:(1)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传统畜牧业和政府补贴;(2)气候条件是农民增收的瓶颈性制约因素;(3)文化素质对农民增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素质亟待加强;(4)日土县畜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经营方式属于粗放型;(5)农民生产观念较为滞后,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提高日土县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文化素质:气候条件:农民增收:日土县
一、引言
农民增收是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在生态脆弱的高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找出制约性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有着特殊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有著丰硕的成果。( Manandhar,2011)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为躲避气候变化导致的种畜牧业生产性损失,有些农民会转向选择非农就业,这样为他们获得更多、更高收入提供了收入保障。张晓莉、尹纪梅、任淑荣从文化素质视角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指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民增收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文化素质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生态脆弱地区,做到“三改变”(即改变农民增收依赖于气候变化影响,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文化素质对农民增收的制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尤为重要。
二、研究地概况与样本说明
(一)研究地概况
日土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阿里地区的西北段,西与印占克什米尔地区拉达克为界,是国家整体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平均海拔在4500米,海拔高、气候寒冷且干燥,年降水量小于50~ 1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30%~ 40%,属高寒草甸、草原区。总人口为11213人。人口密度为平均每7200平方米的土地上仅有1人。全县总面积为8.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为10199.9亩,草场面积为4517.3万亩。种植业发展规模小,畜牧业比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多,所以日土县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是一个半种半牧的边境县。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其中的两个乡(日土乡、东汝乡)作为研究样区。日土县集中了阿里地区的偏远和不发达,并且生态环境也尤为脆弱。成年人文盲率比较高,从而导致超过85%的农民不会说汉语。各种基础设施设备和公共服务,如学校、医院和电力水利设备等都较为落后,市场可及性较差。因此研究范围在日土县和东汝乡中选择1~2个典型乡镇作为调研点,从乡镇的典型农民家庭中随机选取5~ 10户作为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在2018年11月份,总计调研1个县、2个乡镇、5个村作为调研点。发放100份调查问卷,获得有效反馈问卷88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家庭信息、家庭经济收入和收入来源等方面。
2.样本说明
从样本基本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日土县男性占84.090x,,女性占15.91%,性别分布比例侧重于男性:被调查年龄30岁及以下占15.91%,31~ 59岁占64. 77%,60岁及以上占35.23%,年龄分布总体呈青壮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占96.59%,初中占3.14%,农民文化素质程度普遍不高;家庭人口5人及以下占93.18%,5人及以上占6.82%,说明家庭人口数量偏向5人及以下,以家庭核心生活为主:家庭年收入10000元及以下占5.68%,10001~ 50000元占90.91%,50001元及以上占3.41%,样本数据证明农民年收入呈现较好的趋势:气候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程度强占65. 91%,一般占22.73%,弱占11.36%,被调查样本可以看出气候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如表l所示。
以此次入户调研的88组数据来看,农牧家庭收入按来源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及商业等经营活动收入:二类是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在乡镇、企业或外出打工等所得报酬收入:三类是政策转移性收入,主要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补偿和各类政府补贴、亲友给钱等转移性登记收入。
从表2补贴转移性收入占54.55%,占比重的一半,种植、养殖、经商等经营性收入占31.28%。外出务工、上班等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少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身受文化和素质程度的影响,另一种则是受日土县政府就业培训的力度影响。
三、气候条件、文化素质对农民增收影响分析
(一)气候条件对农民增收影响
日土县部分地区为降水较少的高山草甸与荒漠草原地带,年降水量只有70~ 80毫米,因此导致草场缺水严重。优质草场资源的稀缺,也仅有藏绵羊、牦牛、马等家畜种类能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另外,部分地区地处山高河网密布,但几乎大部分水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且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极大地限制了日土县畜牧业的发展。日土县农民几乎“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到日土县植被的生长,尤其是牧场中草场资源是否优质、是否可持续发展。
个案:东汝乡位于日土县北部,离县城180公里处,东邻改则县,北界新疆,属于二级边境地:全乡平均海拔4300米,是日土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一个乡镇。受高原气候的影响,每年大概从9月中旬到次年4月底均为寒天,降雪高达30毫米,积雪深度35厘米左右,因此每年都会出现雪灾现象使大量的牛羊死亡,这对农牧民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有畜牧补贴,但弥补不了他们巨大的损失,尤其在每年的1月到3月左右正是生羊羔的最集中时问。如SLDB家就因去年的2月份下了两场大雪,导致2月份大小羊共死亡了21只。如果这21只羊没有死亡,那么秋天一只羊能卖700~ 800元,如今农户只能领到政府平均一只羊380块的补贴,因此寒冷的气候对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文化素质对农民增收影响分析
受教育水平的制约,西藏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有些差距,另外,在小农经济和宗教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日土县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因循守旧、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思想。对于致富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脱贫思想不脱贫的观念,并缺乏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日土县农民受教育程度几乎在小学文化以下,文化素质成为日土县农民与日土县城市社会相互融合的个体发展障碍。因此,农民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这说明文化素质程度与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日土县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像日土县这样的高原生态脆弱区,由于种畜牧业结构较为单一,并且大多数农牧区都是靠天吃饭,这些都是自然环境决定的。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让多数农民以传统劳作习俗观念是无法短时问内改变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牧区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各地区针对农民出台的培训教育措施,根据调查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在于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对培训教育的认识不够,还存在着人员想参加就业培训的较少,实际参加就业培训需求的能力不强、培训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导致日土县有关部门安排外出务工人员寥寥无几。综合以上研究分析,笔者有以下建议。
(二)建议
1.因为日土县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根据调研走访来看,该地区地理环境相比种植作物更适合传统畜牧业。要想增加日土县农民收入就应该大力发展日土县有特色的畜牧产业,尤其加快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发展.,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加工流程,并且日土县有关部门要对养殖白绒山羊的养殖户实施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对白羊绒的生产销售监管措施,加大对白羊绒的品牌宣传,从而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
2.农民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知识。但是通过日土县调研了解到农民对培训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从三个方面来建议提升农民参与到培训中。第一,加强藏语技术宣传和藏語培训技术书籍的推广应用。因日土县人与外地接触较少,对汉语和汉字的认识及使用能力有限,因此用藏语言宣传培训技术更容易让农民接受并增强培训效果。第二,加强培训技术的师资力量。日土县相关部门设立对培训技术老师的专项资金,对进村宣讲的老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新专业的技术知识,提升培训技能。第三,日土县有关部门通过对农民相关技术的培训,可以对培训后的农民安排相关的公益性岗位,在非农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农民空闲时问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技能的培训不仅可以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由于日土县的环境相对闭塞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日土县成立的农牧业合作社相比其他地区数量及规模上有较大的差距。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合作社和分红有所了解,但是对合作社的参与度并不高。当前的农业合作社主题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会员制农业合作社:另一种是农业股份制合作社。但后者这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的制度特点是,在按劳分配上实行按实际的交易额分配与接受分配相结合,并有将多余的额外资本进行按股分红。由此可以在日土县推广农业股份制合作社,这样即加快了日土县经济发展,又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日土县有关部门对于日土县农民合作社而言,有关部门的援助是必要的,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日土县有部门牵头,与企业合作,双方利益共赢。由此可见,农民合作社既推动了日土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义让百姓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提高收入,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Manandhar S,Vogt D S,Perret S R, et al.A -371dapting cropping 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in Nepal:across - regjonal study of farmers' perception and practices[J].Regional Em:ironmental Change ,2011 ,11(2):335- 348.
[2]张晓莉,丁文龙,黄菊英.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93-198+236.
[3]尹纪梅,潘寄青.天津市农民素质和收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4):39-43.
[4]任淑荣.河南省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22-25.
[5]李筝.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8( 30):54-55.
[6]梁祎,赵志曼,刘子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的关系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8( 35):42-43.
[7]彭春凝,倪邦贵.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思考[J].西藏研究,2011(2):45-51.
作者简介:
袁媛,宋连久,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