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兴趣在左,思维培养在右

2019-09-10袁春红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0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情景兴趣

袁春红

摘要: 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才最清晰。

关键词:思维、兴趣、情景、有机融合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教育家赞可夫却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要还是数学思维重要呢?其实这些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的。我认为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如果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悦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兴趣和思维培养有机地融合。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让兴趣和思维的敏捷性有机地融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273+98的简便算法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爸爸包里有273元,王叔叔要还爸爸98元,但是王叔叔没有零钱,给了爸爸100元,爸爸會怎样?还钱后爸爸包里一共有多少元?孩子们很感兴趣,很快就列出算式,其实这个算式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273+100-2=371(元);教学273+103亦如此,爸爸包里有273元,爸爸帮王叔叔在网上买东西花了103元,王叔叔给了爸爸100元,还要给爸爸多少元,现在爸爸包里一共有多少元?孩子记录整个故事的情景就是:273+100+3=376(元)。对于后边的减法我没有一一教学,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拓展自己的思维,自己创设故事情景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不但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还引导学生自己创设故事情境,相对像以前教学的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这种死板硬套的方法学生要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不再害怕做这样的习题,相反,他们很感兴趣,还说每道题都有一个故事,而且正确率也非常的高。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兴趣和思维的创造性有机地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教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两位数成一位数时有一题:三年级1班52人周末组织看电影,每张票2元,100元够吗?学生1:52×2=104(元)104元>100元,所以100元不够;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2:50×2=100(元),这里我把52人看成了50人,把数估小了都需要100元,那买52张票的钱肯定比100元多,所以100元不够;学生3:100÷2=50(元),100元只能买50张票,不能买52张票,所以100元不够。你看,通过探索性情景,孩子们从精算、估算、逆向等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思维多开阔呀!看来,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不能小觑。

三、创设疑问性情境,让兴趣和思维的灵活性有机地融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才能一触即发地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有一题:小红做了36朵红花,小云做的朵数是小红的2倍,他们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大多数学生列式:36×2=72(朵),72+36=108(朵),有一位孩子列式:36×3=108(朵),这时,我问道:有谁懂他?36×3又表示什么呢?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和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想。通过这样的情景,我相信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思维的灵活性不光在这一节课得到发展,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会自觉地运用,所谓算法多样化、分法多样化、折法多样化应该从这节课就开始了。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兴趣和思维的逻辑性有机地融合

激发兴趣,少不了动手,探求新知,更离不开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其内部思维的认知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来获得学习成效的情境。如在教学完乘法口诀后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21-7=?孩子们都会用以前的方法先从10根小棒中拿出7根再用11+3=14,然后我引导:21里面有几个7?能用其他方法再摆一摆,算一算吗?学生操作完后就有发现:21里面有3个7,减掉一个7还有2个7,所以21-7其实可以算成2×7=14,再做7×8-8时,有孩子就说可以用6×8的口诀来算,因为7×8表示7个8,减掉一个8就是6个8;5×7+5也是如此。又如上次听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学生通过操作认识了四分之一,接着学生通过知道阴影部分是四分之一,其它的每一份也是四分之一,很自然地就得到空白部分就是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给学生创设这种操作性情景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 伍利民《思维的激发、激活与激励》湖北教育1999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情景兴趣
楼梯间 要小心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