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
2019-09-10仓决
仓决
摘 要:一个班级良好的常规,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房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要重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习惯。
关键词:常规、习惯、策略、终身发展
一个班级良好的常规,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常规良好的班级,会给孩子一个营造一个安全的轻松的心理环境,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对老师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小班的孩子年龄太小,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非常差。所以,小班孩子的常规形成较困难。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小班孩子的常规习惯也有一定的观点和看法:
一、家园共育,家长和老师“形成合力”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家庭的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孩子们在入学后,虽然在幼儿园和老师接触的时间较长,但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影响只能起百分之二十的作用,所以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家长的配合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开学前要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在即将开学的这段时间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们学会日常的生活技能:吃饭、穿衣、如厕等等。开学后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教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技巧。如:家长在教孩子穿鞋子的时候,要告诉家长刚开始要选择稍微大一点没有鞋带的鞋子,减低学习的难度。也可以采用和爸爸妈妈比赛的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其次,要不断提醒家长,孩子已经学会的生活服务能力要让孩子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我的带班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家长会不由自主的溺爱孩子,平时的时候还能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如果赶上自己的时间紧,或者是孩子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家长就开始了包办代替,拖长了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时间。这样就会阻断孩子自我的成长。最后,对于配合良好的家长们,教师可以在家长接送孩子时,把孩子的进步和良好的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了解到因为自己的坚持带给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同时老师感谢家长的配合。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叫“多多”。多多因为年龄小,入班以前几乎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刚入班的时候饭不会吃,鞋不会穿,午睡的时候还常常尿床,不會自己如厕,有小便的时候只会告诉大人“我有屁屁了”,真是令人头疼。后来我就多次和多多的奶奶和爷爷沟通,在家里要教会多多做一些入园要学会的事情。多多的奶奶是一个开明的老人,立刻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慢慢的多多午饭吃的越来越多,中午的时候也不需要老师特别关注就能做到不撒饭,不挑食,也会自己在老师的提醒下自己如厕了。
二、培养幼儿常规的策略
(一)班上老师“团结一心”——要求一致
在培养孩子常规的过程中,班上的老师要求要一致统一,甚至是语言提示都尽量做到一致,这样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是对的。要求一致不只要做到语言上的一致,每项常规小朋友要达到的标准要一致。如果老师要求的不一致小朋友会有机可乘,有时也会感到无所是从,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一个小小的吃完午饭后收餐具的常规培养,如果今天这位老师要求孩子放到教师前面的小桶里,而明天那位老师又要求孩子把小碗和小勺放到洗碗的池子里,这样的常规要求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比较混乱,不利于孩子良好常规习惯的养成。如我们班上有位小女孩,皮肤很白,大大的眼睛,妈妈又经常把她打扮的可爱漂亮,班上年轻的老师很宠爱她。有一天中午,是这位小朋友不爱吃的豆腐汤。刚吃了几口就想把饭倒掉,我坚持要她再吃一点,她就用惹人怜爱的眼神去向其他老师求救,因为其他老师有时会爽快的允许她把饭倒掉。
(二)提示语言的“小心机”——运用儿歌和正面提示
三岁左右的幼儿能听懂日常用语,尤其对有韵律感的儿歌和童谣很感兴趣。于是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孩子的这一语言感知特点。结合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编了一些儿歌:吃饭儿歌——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勺,左手扶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食,自己吃饭真能干;排队走——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一二一二向前走;喝水——小朋友,来喝水。排排队,拿水杯。接半杯,回座位。轻轻吹,慢慢喝,喝完水杯在放回。
另外,在提醒孩子的语言中,要做正面暗示,要说“应该怎么样”,不要说“不要怎么样”。因为孩子的理解和注意力差,往往只能理解部分内容,听到提示语言的最后面几个字。比如:在孩子洗手的时候,老师要说:“我看看哪位宝贝洗完手以后袖子和衣服都是干干的”,而不是说:“我看看谁又把袖子弄湿了”。在提醒孩子小便的时候,老师要说:“我检查一下谁的裤子是干干的、香香的”,而不是说:“我看看谁又尿裤子了”。
(三)教师要做到三勤——“眼勤、嘴勤、腿勤”,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虎头蛇尾”
常规刚形成的阶段,教师会付出很多的辛苦,但刚开始的辛苦会带来以后班级管理中的顺理成章。在孩子的常规刚刚养生的前期阶段里,教师要勤提醒,做一个会“唠叨”的人;做一个“眼观六路”的人,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做一个勤走动的教师,帮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事情。例如:孩子喝水时,利用儿歌提醒拿错杯子的孩子,并及时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照片标记相对应的茶杯。有了刚开始琐碎的努力,在之后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需要教师过多的提醒与帮助了。
(四)在孩子的常规要求中要做到“有少到多”,要“从易到难”步步为营
在孩子刚入班的时候老师要求的要少,要等到孩子把几个重要的常规习惯养成之后,再提更细的更难的要求。最开始要学会:听口令坐在小椅子上、自己吃饭、如厕知道告诉老师、收拾玩具。然后再要求孩子:听口令快速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坐姿要端正;自己吃饭,不挑食、不撒饭;如厕要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收拾玩具要学会分类放等等,常规要求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多,这样循序渐进,孩子们的学习会自然而轻松。
三、要包容、理解孩子
在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因为家庭因素和个体差异,时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老师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要有耐心。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每一个孩子时刻都想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对于孩子微不足道的进步,老师都要关注和表扬,慢慢的你会发现她会越来越优秀,好习惯会在她的身上慢慢养成。
幼儿教育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要重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习惯。
参考文献:
朱苗苗. 浅谈教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40.
易伟.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习惯[J]. 教师, 2016(18):19-19.
崔珊珊.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