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有“我”自然成

2019-09-10陈向阳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观点审题材料

陈向阳

摘要:本文以全国卷1的高考作文题和高分作文为例,从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概念解读、结构布局、论述说理四个层面入手,阐明考场作文中“我”的主体角色意识对成就高分作文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我”的审题 “我”的解读 “我”的结构 “我”的论述 高考作文

施一公先生曾说:“大学生缺什么?缺少对时代的关切,对国家发展命运的思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笔者以为,这才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考生作文的“命脉”和“支撑”,是文章主题的落脚点。无论作文形式、材料内容怎么变化,考生行文中必须有“我”的角色意识,才能立意准确深切,表达浑然天成,成就一篇高分考场作文。

一、审题,“我”的发现

有发现,是自己的发现,是拿高分最最关键的一步。“我”的发现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就是“我”自己的方法,“我”自己的思考,“我”自己的发现。历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都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的基本要求;而我们考生恰恰是被题目带着走,被别人带着走,被方法带着走,唯独没有或淡化“我”的认知与思考。

审题方法,笔者始终强调的首先都是关键句关键词法。首先,找不到关键句关键词,就用最笨的办法,即题目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它就是关键词;组词成句,就是观点,就是标题。其次,找角色,哪个角色你熟悉,你有话说,能说好,就是你审题立意的方向,确定角色后,再运用关键句关键词法确立文章的观点和标题。“我”的认知、体悟、思考与发现,体现在词句连缀的逻辑关系上。

回顾2018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材料关键句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角色是“新世纪的中国”“你们”。运用角色与关键词结合的方法,可提取核心信息:新世纪的中国赋予的是际遇和机缘,我们青年面对的是使命和挑战;两个角色的联结点是“同行、成长、追梦、圆梦”。扩展成句,就是青年自我成长共同发展的同时关注时情,投身于时代,胸怀祖国,扎根中华,放眼世界。“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语)所以,精准的立意方向有以下几个:(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既是民族之梦、时代呼唤,也是青年之梦、小我追求;既是一代青年的成长际遇、发展机缘,也是一代人的责任与挑战、使命与担当。(2)青年与祖国同前行,共成长。中国的辉煌发展可以实现青年一代的璀璨梦想,青年的成长之路、青春之歌又扎根在祖国强大中华腾飞的土壤之中;自我追梦、圆梦的拼搏,奉献的汗水汇聚成祖国成长繁荣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3)自我之梦、家国之梦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代际传承,家国情怀才是小我之梦、中华之梦的灵魂和精髓。

以上三种立意都有“我”的身影在,“我”的思考在,“我”的做法在,“我”的担当在;不要立意和行文都是古人、伟人、他人,而没有“我”“我们”“我们青年”。

二、概念,“我”的解读

很多学生的作文,从材料到观点再到事例,勉强贴合甚至生拼硬凑,形成“材料+观点+事例”的“三段论”样式,或称“三不沾”的“豆腐渣工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就是界定概念,解释观点。对材料中的关键概念和中心观点进行具体的、个性化解读;进而分层理解,形成合理逻辑,鲜明界定,清晰解释。

如《葆有职业初心,紧贴时代脉搏》一文写道:新时代的职业选择,应由“大眼界”加持。何谓“大眼界”?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分成三个层面解读,即投入、坚守、投入与坚守结合,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写作主体在对概念进行有“我”的个性化解读中,呈现了“我”对社会人生、自然事理与众不同的认识感知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材料到观点再到事例的严谨的逻辑链,由事实的真相探寻到事件的本质探讨,水到渠成。

三、结构,“我”的模板

笔者以为,高手作文,都是“布局在胸,考场填空”,都有自己现成的模板,絕不是考试时候“临时起意”。所以,考生要运用自我的写作经验和写作习惯,形成“我”的结构模板。笔者主张文章整体分为7段,那么如何布局?

(1)1、2段就事:聚焦事件矛盾(争议点)或材料节点,形成文章的论题,对材料“核心”或“问题”进行初步概述分析,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或整体分析、综合概括,或矛盾分析、选准对象,或因果分析、逻辑追问。

(2)3-5段论理:不纠缠材料,将“问题”或“节点”社会化、共性化,进行深度思考。特别注意把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和时代高度上,由果溯因进行挖掘。或者见微知著,在材料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或者由此及彼,把材料中的某个人与事的特征同某种事理、情理、法理、哲理联系起来,而不是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就事论事;或者由点带面,把题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和时代高度上,由个别到一般、特例到共理阐述论理。

又或者,概念解读为几层,主体结构就几层,如前文对“大眼界”这个概念解读分为三层,主体结构就可以分三层。有时材料几层意思,主体结构就几层。如:2019年合肥二模作文题,材料一侧重于“践行常识”,材料二侧重于“不断进取”,材料三侧重于“以行求知”,抓住“行动”这一关键词,贯穿三则材料,就可以形成观点。主体结构按照这三层展开就很好:重视基础,关注常识;学不可以已,一寸一欢喜;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3)6、7段举措。主张叙议结合,情理并茂。措施分析中要有“我”“我们”“我们青年”的主体意识、思想和自觉。结尾段要关照文题,回应开篇,或引用或描述,追求深刻有意境。

四、论述,“我”的武器

论述说理必须丰富而深刻。“我”的武器是什么?除了常见的除比喻、对比、层递等论证方法以外,就是“学术性”包装和多层面论证。

“学术性”包装,笔者以为可引用一点心理学家、哲学家等学者的名言,以拓宽自己的视域,让思考深度理性,说理哲思审辩,表达通透明晰。如2019年全国卷1满分作文《我们得以挣脱牢笼》,开篇引用雨果名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来回应材料中将“学习”与“劳动”对立的观点,诠释“劳动者始终主宰着时代”“沉默而高贵”的思想。如此,文章观点高瞻远瞩,且有科学性、学理性特征。

多层面论证,既纵向延伸,也横向关联,在纵横的节点处运用思辨的思维方式,拓展转折成新的论述层面。犹如“山长水阔”,满目辽远浩荡而雄浑有力,尽头又有“但见流出山中花”的新奇悦目之美。述例舒展精致,论理严密丰赡。如2019年全国卷1满分作文《渺小与不朽》,先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概写中华儿女勤劳的美德,再横向直指今天的人们远离劳动的丑行,从而正面论述勤劳的内涵与价值——“勤劳如此平常”“勤劳如此不凡”“勤劳值得尊重”。三个层面铺垫推出中心观点“去劳动,去创造,将渺小变为不朽”,此可谓水到渠成,韵味悠长。

高考作文写作的四“我”意识,不是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而是构建论述文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的基本技法、实践能力。写作主体具备四“我”意识,是遵循写作逻辑、尊重命题者命题意图的表现,是写作个体向客观世界敞开自我、表达思想的科学途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青年一代对时代、时事的深切关注,对国家与社会的理性思考、热血情怀,如此高分何愁而不至?诚如夸美纽斯所言,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

猜你喜欢

观点审题材料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可爱的小瓢虫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