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0李花
摘要:文旅融合是下一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推广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要基于时代要求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分析了文旅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并针对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正式合并,这标志着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旅游十科技”“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新型旅游模式迅速发展,满足了当前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多元化需求。为了满足旅游业的改革要求,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以此为导向,从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上进行改革。
一、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与育人现状分析
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结合,是基于人们对旅游产业的新需求而出现,也是产业升级、转型的一项迫切需求,旅游、文化产业沿着产品、技术、产业角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发展业态。旅游、文化原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而技术的进步是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动因。旅游产业属于高层次消费,旨在满足旅游者的物质、精神需求,会受到旅游者文化背景、年龄结构、消费观念、学历层次的影响。在人们购买水平的提升下,对于旅游也有了更高需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度假、观光和休闲,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追求的是品质、个性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产品均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文旅融合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满足旅游者在“求新”“求异”上的需求。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共计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具管理、开发能力的高端旅游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根据时代和企业需求来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还要紧跟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创新教育模式,为文旅融合提供扎实的人才力量。
二、文旅融合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复合型人才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服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也更多,对从业者素质、知识面要求更高,除了要掌握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很多其他行业的知识内容,知晓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
(二)专业型人才
促进文旅融合,要求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支持,提高旅游品质和旅游服务质量,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工作。如在导游讲解上,不同类型的游客,他们的诉求不同,那么导游人员需要用自己精准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讲解。
(三)创新型人才
要实现文旅的深入融合,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思维藩篱,以创新创业来促进教育模式的升级、转型,整合文旅融合之间的要素和资源,激发旅游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旅游示范区。在这一方面,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国际化人才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我国旅游,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推出去”“引进来”的思路看待问题,根据时代要求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就目前来看,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实践角度来看,在实践活动内容来看,主要在茶艺室、中餐厅实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等场所中开展,这类实训室面积不大、设备简陋,很多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在实践内容上,要求也不高,尽管推行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不够深入。在理论教学上,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强,基于此,必须要以文旅融合要求出发,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科学设置育人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任何专业的开展都需要基于社会市场需求和职业技术岗位来开设,在人才培育上要突出技术过硬、职业性强、复合型特征。旅游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和实践性更强,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基于此作为导向,这样方可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旅游专业人才既要掌握与旅游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综合素养。根据文旅融合的要求來看,高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毕业后导游、饭店服务、市场营销等旅游相关岗位的需求,在明确育人目标之后,再根据目标来制定教育计划,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市场需求。
(二)调整课程体系内容
课程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从授课内容、课程体系等角度进行调整,科学设置内容,以适应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明确课程的开发思路,上文提到,文旅融合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复合能力、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这对于高职旅游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根据市场要求来增设与之相关的课程,构建出全新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将校内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人才等纳入其中,开展实地调研与专家委员会议,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角度来着手,基础层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核心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层是上述内容的扩展。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摒弃其中的重复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内容之间的比例,并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的相关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走产学研一体化路线
第一,完善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当地旅行社、景区、宾馆、饭店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他们到上述基地中开展学习,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他们了解文旅融合对岗位的客观要求,方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根据情况来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一环节中,还能够增长学生的见闻,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推广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设置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开设相关的课程,根据岗位需求来进行弹性化管理,将企业的整个过程都融入教学环节中,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三,构建专业化小组。专业化小组由校领导、企业管理者、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等组成,主要负责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让学校的育人模式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并定期开展研讨会、座谈会,对文旅融合下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讨,让教学活动能够朝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四)完善现有的师资队伍
能力和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关键元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能力也有更高要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还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这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条件。对于校内教师,为他们提供到更高级院校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教学水平,让教师能够掌握新时期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调研、实践工作,了解最新的动态,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通过深造、考级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质,支持他们开展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此外,聘请一批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教师队伍注人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方式,在校内构建出了一支起点高、能力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奠定基础。
(五)优化当前的实训条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训室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硬件条件,鉴于现阶段实训室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需要树立起战略思维,实训室不应该是简单的拼凑和模型展示,而是要立足于文旅融合时代下的市场运营条件,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将企业模式搬人校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餐饮企业、旅行社、咖啡馆、主题餐厅等等,并引人创新创业思维,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同时,实训室的建设,还要突出标准化原则,尽可能扩大实训室的面积,根据要求配备各种设备,如折花用的餐巾、调酒用的盎司杯等等,都应该是实训时的标准配备。
四、结语
在文旅融合时代,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新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至少应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从总量上看,旅游人才有较大的缺口,且人才流失较严重,许多企业流失率达到50%以上。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不仅要为学生传递书本中的理论知識,还要致力于培育他们的其他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这一方面,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实训环境等各个方面着手,纳入各种优势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袁姝.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5).
[2]赵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
[3]沈建根,葛胜娟,随姝.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4]李雪丽,陈艳,张振国.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7).
作者简介:
李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