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饲养管理技术
2019-09-10庄剑斌
摘要:保育猪又被称为断奶仔猪,保育阶段是仔猪远离母猪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仔猪还没有构建完善的肠道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保育猪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造成多种传染性疾病发生,严重的造成保育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保育猪;饲养管理;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65
0 引言
保育猪阶段是生猪养殖中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保育猪的具体饲养管理技术,很难保证保育猪养殖的成功。为此掌握保育猪养殖关键技术就成为生猪养殖获得成功的关键内容。
1 进猪前准备
1.1设备要求
养殖中总体的没施要求有利于防暑降温,保证圈舍防寒保暖,饲料投喂简便,粪污能及时得到清理,并保证圈舍长时间的清洁卫生、干燥,为保育猪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确保各个设施能正常运转,安全使用。另外,还应该调整保育室内的温度,维持在28~30℃。各项设施调整好后,陆续进入断奶仔猪。
1.2卫生消毒
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舍前,应该对猪舍内部的各个环境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通常,对于猪舍的猪栏、地面、墙壁、卧床、食槽、饮水槽装置选择使用高压水枪进行有效的冲洗,确保这些设施清洗干燥整洁。另外还应该重点做好保育舍中饲养用具和各种设备的表面消毒工作,常用的消毒剂为温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并确保各个设施能全面浸润3~5d。各种饲养管理用具和器械设备干燥后,应该使用广谱高效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进行1次彻底的喷雾消毒,间隔24h后,再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消毒,闲置7d后才能进入新的断奶仔猪。
2 饲养管理技术
2.1坚持合理养殖模式
保育猪养殖中,坚持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能有效控制多种致病原的传播感染,是防止猪疫病在养殖场内循环传播的主要措施。
2.2科学分群与调教
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舍前,应该按照猪群的性别大小,生长强弱,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不同猪群间的日龄相差不能过大,最大不能超过5日龄,维持原窝最好,这样能有效稳定整个猪群,降低断奶后的应激刺激,避免猪群间相互打斗,造成体表伤害,引发传染性疾病。进入猪舍的断奶仔猪应该做好调教工作,让整个猪群能很好的区分睡觉、吃饭和排泄的区域,保证整个猪舍清洁卫生干燥。
2.3及时淘汰残次猪
保育猪养殖中,残次猪的生长发育较缓慢,即便是能成活,也会增加养殖场的养殖成本,饲料成本升高。另外大多数保育猪都携带大量病毒和细菌,是整个猪群疾病传播蔓延的主要传染源,对猪群健康生长能造成巨大威胁。
2.4断奶前后2周饲养管理
仔猪断奶后,应该坚持两个维持三个过渡的养殖措施。断奶后应该将仔猪在原圈设内继续饲养管理,并保证原来饲料的投喂,逐步更换饲料和过渡到保育环境,由于仔猪断奶后,在营养和生理方面会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小肠绒毛显著萎缩,存在较大的损伤,再加上胃肠道中的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引发腹泻疾病。所以在仔猪断奶后的7~10d内,应该继续向仔猪投喂高能量、富含优质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适口性好的哺乳阶段的饲料,并且要严格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猪采食过量,每天投喂4~5次,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投喂,逐步缓解断奶应激,防止消化不良,引起传染性腹泻,增强断奶仔猪的采食量,获得更高的体重。断奶10d后逐渐过渡到保育阶段的饲料配方。
2.5合理饮水
水是保育猪每天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饮水量不足或者饮水质量较差,很容易影响仔猪的采食量和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还会影响仔猪的整体胃肠道功能的发挥,引发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在保育舍内应该根据养殖密度的大小安装自动化饮水装置,保证保育猪每天有足够干净的饮用水。进入夏秋季节后,应该定期对饮水装置进行清洗和卫生消毒,通常每间隔1d或每天清洗1次。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舍初期,为预防应激反应,还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抗凝剂药物[2],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各种应激刺激,避免多种传染性疫病的发生。
2.6环境控制
首先,温度管理。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阶段,对猪舍内的温度要求较高,应该控制为28~30℃,然后结合仔猪的生长情况,每周下调1~2℃,直到圈舍内的温度控制为22~25℃。保育室内温度控制中,选择的热源要保证无污染,这样能有效减少多种致病菌的繁殖生长,减少腹泻和寒冷引发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其次,通风管理。冬春季节养殖中,做好圈舍防寒保温性能良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通风换气。晴朗天气,每天中午小范围开启通风口,加速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另外还应该注重做好猪舍的卫生清理工作,每2~3d清理猪舍粪便,并定期注射进行卫生消毒,通常每3d消毒1次[3]。消毒当天应该将猪舍内的所有异物全部清理出去,等到干燥后使用高效刺激性较小的广谱高效消毒剂消毒,夏秋季节还应该做好蚊虫的消灭工作;最后,预防咬耳咬尾。保育猪阶段喜欢嬉戏玩闹,但也很容易打架斗殴,引发咬耳、咬尾现象。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可以在猪栏吊上橡胶环、铁链或者塑料棒,供仔猪玩耍,分散注意力,减少咬尾发生率。
2.7猪群保健管理
保育阶段的猪胃肠道功能还没有完全生长发育,此时应该做好药物保健管理工作。首先,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酸碱环境对保育猪饲料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哺乳阶段,仔猪可以通过吃乳保证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但断奶后由于乳汁来源切断,猪的胃肠道酸性环境变差,需要通过外源性的补充剂调节胃肠道的酸性环境。通过补充酸化剂,能保证胃肠道的酸性环境,降低有害致病菌在胃肠道内的繁殖,增加乳酸菌数量。因此在仔猪进入保育舍初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有机酸;其次,酶制剂添加。保育阶段的仔猪由于消化功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應该增加外源性的酶制剂,这样能提高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降低消化不良和腹泻疾病的发病率;最后,疾病预防和驱虫。仔猪断奶后,由于突然失去母乳供给,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同时仔猪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因此,仔猪断奶后,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一些电解质,增强猪群的抵抗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仔猪断奶60d后进行第1次驱虫处理,保障猪群身体健康,降低发病率。
3 结束语
保育猪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远离母猪开始独自生活,再加上各个脏器器官和消化功能还没有进一步完善,需要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为保育猪营造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以促进保育猪更好的适应新的养殖环境,并快速度过应激阶段,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许忱,王长山.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2015(10):76.
[2]梁估宇,何敏.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2):23.
[3]陶顺启,张三军.驻马店地区保育猪发病情况调查分析[J].兽医导刊,2018(3):11.
作者简介:庄剑斌(1991-),福建泉州人,本科,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动物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