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戏剧电影改编的策

2019-09-10张明月赵艳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

张明月 赵艳驰

【摘要】中国古代戏剧名篇众多,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在改编过程中,团队成员要群策群力,研讨原著,提炼原著的精华,确定主题,这是保证改编成功的前提,同时在改编时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要始终坚持以塑造主要人物为纲,才能刻画出同原著一样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改编成功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古代戏剧;电影改编;主题先行;塑造人物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改编实践》成果,项目编号:(201810232114)

中国古代戏剧内容广泛,经典作品多,值得现代人阅读学习。有一些戏剧被改编成了古装电视剧,长达几十集。也有一些戏剧被改编成了戏曲电影。电视剧规模庞大,需要大量的闲暇时间来观看,戏曲电影的受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毕竟电影的观影者中中青年居多。因而在将戏剧改编成电影时忽略剧本的唱腔,注重内容,这样更能够集中地把其中的精髓展示给观众,也能够更好地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

古代戏剧中有很多优秀的题材值得大力发掘。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电影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确做出了努力,将一些古代戏剧改编成了电影,如《赵氏孤儿》、《窦娥奇冤》等。怎样才能把戏剧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这值得深入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将古代戏剧进行电影改编的关键是先提炼原著主题的精华,先确定主题,让主题先行

在改编之前,创作团队的成员需要反复阅读原著,共同讨论,提炼出原著思想的精髓,从而确定主题。让主题先行,这是改编是否成功的前提。改编毕竟不同于原创,对于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原著的故事在他们心里已经产生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影响,因而改编本即使无可指摘,观众也会拿它与原著比较,所以要想改编成功是不容易的。在将原著与改编本比较的众多因素中主题思想是最重要的。主题思想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没有好的主题就没有打动人心的电影。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在选取戏剧题材之时着眼的重点。

《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都是我国古代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曾经被改编为电视剧。而这两部原著都以震撼人心的主题思想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但是改编后电影的主题却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究其原因是改编后电影的主题思想偏离了原著。《赵氏孤儿》原著着重表现的是一个个人为保忠臣的后代甘愿献出生命的精神,虽然原著里是在忠奸之间、一国之内发生,但是这种精神可以推广到民族大义方面,它代表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为了正义的事业舍生忘死地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样的神话都表现了这种不服输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原著侧重表达的主题。而改编的电影《赵氏孤儿》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性及冤冤相报的仇恨所带来的不幸。

电影中程婴将赵氏孤儿即程勃带到屠岸贾处做门客,屠岸贾收程勃为义子,程婴待程勃长大后,让其杀了屠岸贾复仇。电影中程婴妻儿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巧合及情势使然,韩厥也没有像原著那样献出生命,而是因为放走赵氏孤儿被屠岸贾砍一剑后成为程婴复仇的合谋者。电影中为了孤儿献出生命的只有孤儿的母亲及赵家的朋友公孙杵臼,也没有对其着重刻画。电影的重头戏就是程勃的成长过程及复仇过程。当然这在原著里是略写的。这样改编之后,电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复仇故事,虽然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如人既有正义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通过程婴既救了孩子又要求孩子去复仇可以表现出来,因为庄姬夫人的遗言是不要告诉孩子真相,让孩子忘了报仇,过老百姓的日子,程婴并没有遵从这遗言去做,心心念念想的是等孩子长大了让他去报仇。

电影最后是程勃失去了两个父亲,真正成为了一个孤儿,让我们看到冤冤相报的仇恨所带来的不幸。如果没有看《赵氏孤儿》原著,也会觉得电影很精彩。可是看过原著之后再看电影,总觉得主题方面不如原著成功。这是因为原著中那种为了恩义甘愿赴死的精神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更能传递正能量。怎样改才能不失原著精髓或超越于原著这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对策只能是根据创作者团队的研究讨论,群策群力,研讨原著,提炼精华确定主题,然后进行剧本改编工作,在改编过程中围绕着主题不断讨论修改。只有主题先行才能保证改编超越原著或者至少可以像原著一样打动观众。

2. 在改编戏剧作品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对主要人物进行塑造为纲

《窦娥奇冤》是2017年4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电影可以定位为悬疑动作片,以查案为切入点,以倒叙的方式对戏剧《窦娥冤》进行改编。周天章在查案的过程中,终于为窦娥昭雪,惩处了恶人,也终于在真相大白之时知道了窦娥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电影中不时出现恐怖画面,不断有人死亡,案件扑朔迷离。这样改的效果就是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观众看到的是这起案件是怎么侦破的,关注的重点是查案的过程。所以看完之后思想情绪自然而然地从电影中脱离出来。不会对电影进行深入地思考。因为电影里那个窦娥的形象并不鲜明深刻。而查案的周天章的性格也不鲜明。原著里那个坚贞、顽强、冷静、孝顺、具有反抗精神的窦娥在电影里没有看到。虽然影片中有窦娥为了婆婆免于受刑招了罪状的情节,但是窦娥的戏份太少,觀众只能通过几个人的片断回忆把握窦娥的性格,体会她的冤情。而且这种倒叙的改编方式使窦娥作为一个已经死了的人,也只能在相关人物的回忆中出现,成为过去。改成这样的侦案片必然弱化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使窦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被冤斩的形象。在揭示社会腐朽的吏制方面缺乏深入,在提露社会恶势力的深刻性上也有欠缺。当然这种倒叙的模式会是许多人很自然想到的改编方式,那么如何在倒叙过程中塑造主要人物性格这是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无论是顺序改编还是倒叙改编都要先把握原著的主旨,把握窦娥的形象,然后以塑造窦娥的形象作为统领全剧的纲,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设置具体的情节。主要的冲突都要围绕着主要人物来设计,要重点刻画窦娥的形象,避免喧宾夺主,主要人物形象流于肤浅。

3. 对于优秀的戏剧作品可以抓住原著漏洞与不合理之处运用各种技巧进行改编,但不要刻意追求情节的新奇,只要能再现原著精髓即可

中国古代优秀的戏剧作品虽然主题思想深刻鲜明或者人物鲜明突出,但是情节上往往存在很多漏洞与不合理之处,这些方面无疑为改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赵氏孤儿》原著中屠岸贾灭赵盾全族的原因仅仅是嫉妒,改编的电影在开端向我们展示了屠岸贾受着赵盾父子语言的暴力,气势的威压,虽然赵盾父子实际上没有做什么伤害屠岸贾的事情,但是这种态度的傲慢,言语的暗讽也会把一个人推向报复的境地。从这里可以看到改编团队们看到了原著中屠岸贾杀赵盾全族的理由似乎不够充分,因而在赵盾父子与屠岸贾之间设计了这样的桥段,这样改当然也有合理的一面,即赵盾儿子是国君的姐夫,一家人功高盖主,产生傲慢的态度,看不起别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随着这样的设计,原著的精髓忠奸之争就渐渐失去了。忠臣傲慢,不得人心,奸臣看起来反而有礼有节,“以此来消解观众对屠岸贾的道德批判” ,看起来屠岸贾报复的行动也施之有名,正好与原著表达的内容相反。主题自然与原著主题发生了偏离,自然失去了原著主题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实对于这种主题比较鲜明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戏剧作品,改编者所要做到就是再现主题或者深化主题即可。通过抓住原著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丰富设计无可厚非,但是随之改掉的却是原著思想的精髓。

又如《窦娥奇冤》中为了追求情节的新奇而设计的不断有人惨死的情节,只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致破案上,让观众的感官不断处于惊悚状态,虽然保持观众兴趣稳定是创作者的目的,但是这样追求新奇的结果是使观众忽略了对窦娥的感知,而且那两个被吓死的人仅仅因为类似于打了窦娥一巴掌就被暗恋窦娥的身份为县佐的于为忠扮鬼惊死,这样的设计也值得推敲。因为亲身参加了窦娥案件庭审现场的于为忠应该知道审问窦娥的官吏才是他最该报复的对象。虽然县令看起来疯了,但是也依然可以去向他复仇,而不是去向两个负责看压窦娥的小卒报复。影片过于追求情节的新奇从而削弱了窦娥的形象,使主题偏离原著,没有原著深刻。

对主题深刻,人物形象成功的戏剧名著进行改编的难度会更大,想要超越也是很难的,如果改编者总是想着改编要新奇,要与原著不同,那么成功的难度会更大。其实对于古代戏剧的名篇,只要能再现原著精髓或者深入刻画一下人物就已经很好了。改编之后的本子应该与原著反复对比,团队成员多次讨论才能最终敲定完稿。

总之,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古代戏剧值得现代人了解与学习,通过电影改编更能使其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甚至被世界所熟知。在批判地继承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在屏幕中呈现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任务也是艰巨的。这需要电影工作者们不断地探讨研究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崔璨 .《赵氏孤儿》的改編之人物对比[J]. 戏剧之家,2016(07):235.

[2]乔治·贝克,余上沅译.戏剧技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03):15.

作者简介:张明月(199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现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赵艳驰(1974—),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
好莱坞动画电影改编中国文化资源研究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电影改编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鬼狐的淡隐与现世的凸显
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