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于核心素养的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与实践
2019-09-10宋琴英
宋琴英
摘 要:在越来越加注重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教育形势下,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与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想要将任务群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出来,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性任务,制定高效性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过程性支持;采取合理性评价,进行深入性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还为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高效、高质地展开做出了有效保障。那么,如何才能在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此,笔者仅从自身感悟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设计有效性任务,制定高效性策略
有效性任务指的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任务群学习的主要任务,一些设问、提问、追问以及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等都可以视作有效的任务群学习。作为一种统一有机整体,整本书阅读可谓是最为完整的任务群学习。在此,笔者仅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有效性任务设计为例谈一谈如何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
首先,明确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设计意图和阅读策略的明确是整本书阅读得以高效展开的重要策略之一,它不仅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对整本书内容的探索,还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新的阅读方法,在纠正阅读偏差的同时深入理解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怨憎会、伤别离、求不得等,进而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更好地领悟《红楼梦》的反封建主题。
其次,针对阅读内容设置引导问题。
面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教师不妨为学生的阅读拟定不同的阅读目标。比如,在宝玉挨打的剧情中,林黛玉、薛宝钗、贾母、贾宝玉及其众丫鬟的反应如何?通过他们的不同反应(可以着重从语言、神态、表情、动作、行为等方面着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物形象的确立与主题的凸显又有什么作用呢?经过诸如此类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在人物形象、剧情分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等,还能对《红楼梦》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过程性支持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件事。那么,如何才能在任务群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欲望呢?在笔者看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任务群学习提供相应的过程性支持便显得举足轻重了。因此,在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个性以及知识水平等将其划分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然后,就任务群学习内容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性措施,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之中。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们便可以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统一整理出来,如,《饮湖上初晴雨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浪淘沙·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及《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诗词作品以及《刑赏忠厚之至论》等文章进行全面地了解与分析。在此任务群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苏轼生平事迹作为辅助理解内容讲给学生,使之能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对相关诗文的创作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在理解、辨析中有效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采取合理性评价,进行深入性反思
合理性评价与深入性反思可谓是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与实践的关键环节之所在。它不仅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使任务群学习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展开,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客观评价、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将自身优势在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与实践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作为任务群学习的重点培训对象,学生的意见反馈对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和实践的反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重视学校、教研员与同行意见的同时,亦应該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充分汲取学生的一些正确、积极的意见和建议等,力求最大限度上实现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和实践的初衷,使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有效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新的高效率教学方式,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和实践对高中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想要在新形势下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任务群学习整体设计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完善下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玉玲,彭小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解析[J]. 学语文.2019(02)
【2】顾康麟.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索——以“向青春举杯”专题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02)
【3】蔡明明.“诗可以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古诗阅读备考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