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型微课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0张正
张正
摘 要:微课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在教育界出现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灵活性方面有着很强的效果,尤其是基于任务型、项目型的新课知识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教法能在帮助高中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合理运用微课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高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型;微课教学;探究
微课教学是当前高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体现方式为教师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将相关的课件、教学资料、项目信息、知识体系等融为一体,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展现。通过引入微课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针对要学习的新科知识、要了解的主题项目、要掌握的信息技能进行高效预习。笔者在本文结合最近流行的低碳生活主题项目,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高中信息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行为,精确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参考教材内容,因为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指向。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生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出发,从对课本中知识的感知程度设定开始,感知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观念就越清晰、全面,而微课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视频的播放,提升学生对知识、观念的感知程度,让高中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主题项目的概念和对新课知识的掌握,并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复习、和进行课业作业的完成。
二、结合项目主题,设计项目,录制微课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流行的项目主题,进行基于教材内容的微课视频设计和制作,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将课堂教学变成活动探究,学生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思维,在常态课程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基于“微项目”的微课教学模式,既保留了“基于项目教学”的原有优势,又克服了“基于项目教学”和只利用“微课教学”中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度高、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根据项目的不同部分,将大项目分散为多个小项目进行知识点教学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进行整个主题项目的学习。
例如,教师进行关于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的备课过程中,参考当下“节能减排”风潮在大城市兴起,引起人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追逐,加入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主题项目,将知识点分散到对主题项目的解读过程中,让学生们在信息技能练习过程中了解到低碳生活是一种经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的正确思想观念。教师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将“设置版面规格”、“确定文本正文主体样式”和对需要强调的文本内容添加相应的显示效果等操作技能分别结合“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主題项目内容作了操作示范,以供学生在了解“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具体内容的同时,对关于word2003软件的文字处理操作作充分的预习。
三、基于项目主题,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先进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的技能、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依靠微课视频进行基于主题项目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完成工作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基于项目的微课教学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以人性化教育为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增长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完成特定任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信息素颜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像学生讲解了针对“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宣传文件的格式设置操作,通过课前学生的有效预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教师按照微课视频中的对“低碳生活,节能减排”word文件进行操作示范,如“设置纸张大小”、“ 设置正文中的行距、字体”、“ 设置正文中的文字颜色、下划线”等。因为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已经对word2003文件内容的相关操作有了大致的印象,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应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顺应潮流,基于生活流行项目主题,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增长见闻的方式,有目的的进行新课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梁姗姗.“项目教学+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9(04):27-30.
[2] 王月英.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