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9-09-10王东武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羚羊木雕文本

王东武

摘要: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托和凭借。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这就是文本特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比较趋向于用较为雷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根据文本自身的特征做出合适的处理。

关键词:文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231-01

王荣生教授对文本特质做出了有效分类。他把教材中的选文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王君老师在王荣生教授的基础上,又根据文本特性对教材进行了分类: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她认为写作型文本的典型特征是整体或者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可以大刀阔斧取其可用之处来作为学生的写作示范素材。

王君老师在教学《社戏》时,大胆地为教学瘦身——将其定位为《写“想”也可以写得多姿多彩》。让学生尽情欣赏作者写“愁”写“喜”和写“急”的精妙文字,总结出“写想像、写动作、写景物”来写心情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仿写,效果非常好。又比如说学习《春》当中用视觉、嗅觉、触觉来写抽象的事物,《济南的冬天》中的舒缓的开头方式,《夏感》中的动态比喻句等等,这些写作点如通过提炼整合,都成为了生动有趣的写作教材。

我也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对课文进行文本特性的分类,尝试探索不同文本类型的不同教学策略的研究。比如在教《羚羊木雕》时,我尝试把它当作写作型文本来进行设计和教学,觉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思路明晰,课也不显得繁杂。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万芳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摇曳多姿,在初步理清课文情节以后,我开始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1.找“说”

张之路的语言描写写得很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羚羊木雕》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语言描写,最好“爸爸”“妈妈”“我”“奶奶”的语言都有。

2.读“说”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心理,人物性格。

3.评“说”

3.1“说”的位置

(1)屏幕显示: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2)讨论说的位置:

“说”在前,如: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说”在中,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说”在后,如:“没有賣……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没有出现人物和“说“,如:“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3.2“说”的形式

(1)从文中找出“说“的同义词:喊、问,让学生补充:讨论,自言自语,嘀咕,喃喃……

(2)写“说”不出现“说”,那么可以出现什么呢?

讨论明确:语言可以与动作、心理、神态、语气等相结合。

3.3“说”的作用

其一,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其二,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

其三,语言描写出现在开头,先声夺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写“说”

两个片段任选其一进行写作,要求:用上语言描写的四种位置、各种形式。

(1)运动会,王静长跑跑了最后一名,回到座位上……

(2)运动会,英语老师的儿子破纪录了……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把《羚羊木雕》当作主题型文本进行处理,教学流程往往是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旨(辩论这场矛盾冲突的是非)。我认为这篇文章如果纠结于如何处理这类矛盾,这课就成了思想品德课,就浪费了这篇文章丰富的语言描写的教学资源,所以把它作为写作型文本进行处理。这样大刀阔斧的处理让课文化繁为简,成为优秀的写作示范素材。通过朗读,讨论、写作,集中练习语言描写,课堂效果也很好。我也尝试着研究更多的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在写作型文本学习和写作之间搭一座桥梁。如从《心声》中学习多姿多彩的心理描写、向《紫藤萝瀑布》学习化静为动地描写花草、学习《秋天的怀念》的结尾……仔细辨析文本特性,思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文本焕发无限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羚羊木雕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羚羊的疑问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两只猎豹
猎豹与羚羊
木雕鱼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