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研究
2019-09-10江中山
江中山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目前,针对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不良现状,新课改提倡通过构建自主探究课堂进行改善,突破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圆》这节课为例来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课堂构建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目前还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习惯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且在教学时采取一刀切的策略,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不注重学生的课堂感受力和理解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传统的数学教学单纯的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是及其不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在新课改的体系下,教师需要秉承新课改以生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积极地探索和体验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本文以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圆》为例,主要从“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动手实践,探究特征”、“设计问题,巩固提升”、“思维导图,深入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都十分注重导入对课堂的引导作用,其对于渲染氛围,突出主题,激发兴趣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因素,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在《圆》的导入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的交通工具,其中有海上的船、天上的飞船、飞机、陆地上的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等。然后以此引发学生思考:“陆地上的交通工具都有怎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即将要讲的“圆”,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进行学习。
二、动手实践,探究特征
数学包括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几何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指导学生开展几何知识学习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图感,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几何图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将眼、手、嘴等感官器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技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圆》的一开始,笔者要求学生先动手自制一个圆,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其用剪刀剪下来。其次,学生需要动手折一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很多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的圆心。在认识了圆心之后,笔者再次要求学生用笔连接圆心与圆上的任意一点,并告诉学生这些长度相同的线段叫做半径。在了解半径的基础上,笔者再次要求学生通过圆心连接圆上的任意两点,使学生认识直径。然后,通过量一量,学生会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在认识了圆的特征后,笔者会再次提问学生为什么陆地上的交通工具的车轮都是圆的?这时学生结合圆的特征,便可以轻松地找到答案了,即:车轮的车抽通过圆心,当车轴在地面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的长度,这样行驶起来比较平稳。最后,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特征后,笔者再为学生引入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好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始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和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三、设计问题,巩固提升
在讲述了相关概念和定理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符合数学知识的生活因素,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在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圆”的特征后,笔者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提升,即:1..一块圆形草坪里面有一条十字小路,这条小路的总长为40米,请问如果要在每条路上隔2米放一盆花,则一共需要放几盆?2.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钟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3.学校有一块直径是40米的圆形空地,计划在正中央修一个圆形花坛,剩下的部分铺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回忆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等来解答,这能够有效地达到复习和巩固提升的目的。
四、思维导图,深入总结
课堂总结是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了课堂总结的作用,这对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堂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然后通过思维导图为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深化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串讲,一方面能够提高讲授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图像的形象记忆,不容易使学生遗忘。
在《圆》的教学总结阶段,笔者一边提问学生,一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圆”的概念、特征、周长、面积等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总结,并带领学生回忆了对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是新课改非常提倡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于促进小学数学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自主探究课堂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杨先平.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式教学刍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
[2]刘飞林.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邱寿专.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