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的“再创造”,提升数学概念学习的层次
2019-09-10温淑珍
温淑珍
摘 要:对数学来说,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讲解之外,还有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讲,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一味地模仿,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反复的练习积累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深刻领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再创造”这一教学理念在数学中的使用,对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再创造;数学概念;层次
引言:
“再创造”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该理念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下,要求数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概念形成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的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再创造”提出可行之路。
一、相信学生自身能力,提供再创造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再创造本身就是对教学的一种突破,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习惯性地将已存在的规律传送给学生,学生只要通过具体的应用掌握知识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虽然经过实践,该教学模式的效果非常的好,但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在新课程体系下,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可以丰富数学教学,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小游戏,比如说学生在心里想一个数字,做“(数×2+3)×5+25”运算,然后将算出来的答案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方程快速的报出答案,学生会对教师所使用的方式有所好奇,然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感悟到方程在复杂数学计算中的作用。通过对教师计算方式的探索,学生自主地对方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数学中的应用便捷性有更深的认知。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对概念形成的过程还原,最终掌握相关概念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再创造教学理念,由于很多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无法按照预期效果完成概念认知,往往会不断在过程中给予的提示,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期的设想发展。这样的教学则是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来揭示规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相信学生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是以后学习之路上的宝贵财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比较浅薄,不管在记忆上还是可迁移性上,都会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供给学生进行再创造的空间。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对小学生来讲,学习除了任务驱动以外,他们更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情景创设,将教学知识安放在一个现实背景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为他们的创造提供一个新的动力。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成为数学可利用的素材。比如在学习负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天气预报,引导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生活中负数存在的场景是非常多的,比如电梯、温度以及海拔、收支等,这些都会涉及到负数的表达。学生通过对相关的负数表达形式总结,得出负数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搜集分析,感悟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复述这一概念。
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探知欲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在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中,遵循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的教学流程。概念类的教学单纯依靠学生的努力,往往很难找到入手点,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起点。正因为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在寻找答案中,重点突出,会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可以帮助他们对概念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
三、引导辅助,提升创造层次
学生创造力的产生,需要来源于原有知识的理解,来源于对实际需求的解决。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有所差别,因此在创造力上也有所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引导,不断提升创造层次,不断提升认识的层次,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虽然“再创造”理念要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是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助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层次。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数字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内容进行观察后,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抽象的相关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概念知识。
比如在学习“圆”这一章节中,教师通过询问“车轮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开展讨论,然后激发学生的疑問,比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轮为什么不可以做成椭圆形呢”这一类的问题,学生自己进行探讨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做一个椭圆形的车轮查看区别。通过这些问题,探讨圆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恰当,不可过多地参与到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参与形式,不断加深学生创造层次。在教学中,认知的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因此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情景,给予合理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总的来讲,数学学习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学业反三的能力。通过再创造理念的推行,通过帮助学生具备再创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再创造价值,在提高学生学习层次以及课堂效率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廖雪野.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的探究[J]. 成功:中下,2017,67(14):227-228.
[2]韩福来.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J]. 课程教育研究,2017,23(8):56-57.
[3]朱永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 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78(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