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2019-09-10汪晓妍
汪晓妍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学活动的出發点和归宿,它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方法或第一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只有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瞻前顾后,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利用教材一步步培养学语文素养有着精心的计划。因此,在设定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割裂地来看待,需要将这一课置于语文长期培养的大链条中,系统有序地进行整体思考。同时又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中落实每一步的教学计划。
(二)主次分明,合理梳理
当教师熟读教材,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后,准备要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学会整合筛选,把一切目标定位归结到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上来,分清“教学目标”的主次轻重,即使目标有二至三项,也忌平均用力;对于重点、难点要“重锤敲打”,对次要、一般则“轻轻叩击”,防止面面俱到。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他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
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旦经准确定位合理梳理,教学目标被制定下来以后,教师就要考虑怎样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有效地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双向交流。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学生略读课文后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达季羡林老先生的感受?”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老师又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名族!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这奇丽、奇特呢?”
(二)有效地朗读
有效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
例如:在教学《夸父追日》时,读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引导学生读“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三)有效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发挥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
(四)有效地感悟
学生的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就抓住了关键词语“巴望、天天、好像、焦急、转来转去”等词来感受农夫巴望禾苗快快长高的焦急心情。
(五)有效地迁移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
如在教学《神话中夸张》时,请学生试着用夸张来说一说:夸父饿得(引:能吃下什么,什么动物是比较大的?)夸父累得(引:累了会怎么样?)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六)有效地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种高尚的品质吗?引导学生以捐书、捐花、值日为例再次品味“人人为我、为我人人”的含意,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达成度,是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只有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小学语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