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学生的视角去预设,让课堂生成更有效

2019-09-10刘思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探究活动主要问题

刘思艳

摘  要: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2019国培项目,收获颇多。尤记得彭文晓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棵树,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具有审美素养,语文课堂要追求形象性、情感性、超越性、完美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去预设,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思维火花的碰撞,让课堂生成更有效。

关键词:课堂生成;有效;课前思考;主要问题;探究活动

站在学生的视角去预设,就是要求教师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道桥梁。这道桥梁的架设,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做好课程思考,确定合乎学情的目标

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得到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有可能让课堂的生成更有效。那么,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目标太高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低,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所以教师课前要做好课程思考,确定合乎学情的目标。

有教师在上《醉翁亭记》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内容,根据学生的表现;第二课时他确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并背诵全文。老师根据第一课时了解到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制定了理解写法和背诵全文的目标。但该文章篇幅较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来讲还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课程思考,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实现。该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间穿插背诵训练。其过程如下:

(一)请从记叙、描写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梳理课文脉络。

都含有“亭”: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都含有“乐”:

总写乐——山水之乐(赏景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醉归之乐(自知其乐)

都含有“醉”: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都含有“醉翁”“乐”: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二)请换一个角度,从记叙的顺序上梳理课文脉络。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三)研究每一段的内部层次。教师示范第一段,学生介绍二、三、四段。

1.山——水——亭——名——太守

2.朝——暮——春——夏——秋——冬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每一次梳理都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复述一遍,再根据以上线条背诵课文。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慢慢熟悉了,学习兴致慢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会越来越强。

二、课前确定主要问题,把准理解角度

主要問题是一节课的凝聚力,是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它有利于简化枝节,把握重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精力有限,在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分主次,这不利于学生的深入解读,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抓住重点来预设,去繁就简,让课堂有适度的弹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言寓言,其故事虽然简洁,但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地讲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襄阳市教学研究室的王中亚老师在指导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只扣了一个“诚”字来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把握“一件奇事”“两位老翁”“三方凡人”“四尊天神”与愚公的关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愚公的“诚”,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堂上有了一定的弹性,学生就有了主动发展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课前确定了主要问题,把准理解角度,做出适当取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直达文章核心,体会内涵,解决重点问题,从而获得感悟。

三、预设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巧设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出易让学生去探究、讨论的问题,尽量用最精炼且灵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研习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高涨起来,在沟通交流中巧妙生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曾听一位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他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去梳理故事情节,而是分小组布置任务,进行专题研究。他提炼了如下几个专题:

李小二之研究;风雪之研究;火之研究;花枪(杀富安和差拨的武器)之研究;解腕尖刀(杀陆谦的武器)之研究;山神庙之研究;血溅山神庙之研究;

整堂课学生异常活跃,似乎每个学生都有话题,都能有理有据地和文本对话。比如“李小二之研究”,学生明白了:林冲到沧州,巧遇李小二,乃是天意,更是作者构架故事、写人物的需要。施耐庵这是以“隔年下种”法伏下一个李小二,其用意在于为主要人物林冲服务。比如“风雪之研究”,学生探究得出: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老师的预设是充分的,学生的生成才有了足够的底气。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课前放手让学生立足文本,放眼课外,学会收集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课内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这样的生成更精彩,更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陆永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有效路径[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11):29-29.

[2]陆彩霞.和谐共生相映成辉——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预设与生成[J].中学教学参考,2012(34):27-27.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探究活动主要问题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精彩也可以预约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究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